最近,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彭晓辉,在一次公开讲座中建议,大学校园公共恋爱场所可格成半封闭小单间,让学生情侣自带蜡烛、电脑、游戏来谈恋爱,既安全,又能方便学校监管。消息一出就引起了网友热议。而记者在西安多所高校调查后发现,对于这样的建议近七成学生持反对意见。
彭教授的设计是比较理想的,也是为了学生“好”。假如恋爱是一门课,英语课后可有英语角,恋爱课之后有修炼恋爱的恋爱专区,似乎也合情合理。但是,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当下的问题,是让恋爱回归正常,大学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学生的恋爱,由此重视学生的课堂性教育,以后课后的人生指导。
我国大学对待学生恋爱的态度,一直很暧昧。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多数学校对恋爱是采取“禁止”的态度,那时,学生谈恋爱要偷偷摸摸,在校园里的亲热行为,被视为不文明。有的高校就曾组织“文明执法队”,拍下学生的亲热行为,在曝光台里曝光。进入90年代后期,这一情况有所好转,到2000年,教育部取消高考的年龄和婚否限制之后,对在校大学生的恋爱,甚至结婚行为,高校的态度更为“开明”。但是,这种“开明”仅限于“不禁止”,但也“不鼓励、不提倡”,对于恋爱相关的性教育话题,很多大学十分扭捏。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恋爱中的大学生缺乏指导,出现诸多问题,包括失恋后走极端。
彭教授的建议,显然是针对学校的这种情况,希望以此突破恋爱教育(以及性教育)不温不火的局面,可是,也许他没有想到,这一建议就连大学生也不支持,其原因在于,开设恋爱专区,不是让大学生恋爱变得正常,反而会让大家觉得更不正常。再就是,由于缺乏性教育,所以,大学生并不认为恋爱还需要学习、修炼。另外,对于大学的监管,学生就更不感冒了——难道学校还要在恋爱区域装摄像头,监督一举一动?
在当前的大学开设恋爱专区,有如在校园的某个隐蔽角落设立售套机。近年来,为宣传防治艾滋病,也为保护未婚的大学生,一些大学在校园里设立了自动售套机,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但这些大学,设立了售套机之后,并没有进一步的教育教学活动,比如开设性教育必修课、选修课,似乎有售套机,就进行了性教育。照此逻辑推论,如果有学校接受彭教授建议,设立恋爱区,而没有其他教育跟上,这显然仅仅是形式上,起不到多大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恋爱观的效果。
对待大学生恋爱,学校正常的态度应是以平常心对待,一方面,有必要针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开设性教育课程,教给学生健康的性知识,形成健康的性道德观念。性教育课程的地位,和其他学科其实一样,其他学科是科学,性也是科学。另一方面,应该为学生配备人生指导教师。在国外寄宿制大学,本科生普遍实行导师制,由1位导师指导10位或者20位学生不等,导师的作用,不是进行学术研究指导,而是每两周和学生一起交谈人生,这其中就包括对恋爱、人生追求的看法等等。我国现在虽然也有辅导员,可一来辅导员太年轻,自己人生经验缺乏,难以给学生引导,二来辅导员也很少进行人生指导,而被很多杂事纠缠。
如果我国大学能以以上态度和行动对待大学生的恋爱,大学实在不必专门设立恋爱专区。至于有学生想交流恋爱心得,他们只会组织恋爱沙龙,这就属于学生自治的范畴了。
大学有必要设置恋爱专区吗?
评论
编辑推荐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