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攻坚克难 “藏”起中国潜艇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间的力量是无穷的,30年的确能够改变一个人,也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甚至是国家的境况。

    30年间,海军工程大学某研究所所长何琳,从长江边的追梦学子成长为国防科研领域顶级专家,并一路攻坚克难先后研发出五代舰船隔振系统装备和系列核心元器件,使中国在机械系统隔振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潜艇,是现代军舰中最神秘的舰种,它主要靠隐蔽自己来消灭敌人,被称之为神出鬼没的“水下杀手”。而噪声是潜艇最为致命的弱点,因为在反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被发现就意味着被消灭。而何琳正是带领他的团队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把中国潜艇“藏起来”了。

 

    潜心调研突破难题

    1981年,何琳抱着对大海无的限向往,凭借高分成为了海军工程学院轮机工程学科施引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自此,他在大海洋中与舰船减振降噪技术结下不解之缘。而在当时,我国大多数舰船的减振设备都依赖进口或研仿,不仅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连装备保障也受制于人。

    何琳心想:“潜艇噪声太大,会被敌人发现,成为‘活靶子’。”而这正是部队指挥员心中的伤痛。经过潜心的调研,何琳瞄准这一技术“软肋”,主动申请承担潜艇隔振装置研制任务,并带领课题组不断进行调研与实验,最终攻克了某潜艇隔振降噪技术难题。

    然而,虽然隔振装置能使设备振动与艇体“绝缘”,但噪音依然会沿着装置的各种管道向外传递。同时,在一次潜艇出海演练中,由于潜艇下潜到一定深度接管就开始膨胀,导致何琳所在的潜艇落败。而在1963年,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因为这样的缘故导致潜艇沉没。这让何琳焦急不已。

    而潜艇上使用的特殊接管,国内多年来都只能采用一种落后笨重的管接头来替代,既起不到降噪效果,又有严重的安全隐患,发达国家亦不肯出口该产品。面对这样的困境,何琳下定决心要自己动手研发,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减振降噪技术。

    这在外行人看来不起眼的接管,研制起来却复杂异常。此后3个多月,何琳率课题组经过多次的反复试验,最终研制出符合标准的工程样品,并顺利通过了专家的验收。这样,潜艇振动噪声的二次传递被“拦腰切断”。而且这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技术空白,何琳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齐心协力共克难关

    某种介质隔振是世界上一门新兴技术,可以让重达数百吨的动力机械宛如落叶漂浮在介质层上。何琳为掌握减振降噪关键技术,选择了这一世界难题,潜心进行深入论证,并研发出一系列相关的产品。

    由于习惯于采用进口产品,技术部门也首先用进口产品来进行实验,却频频出现故障。这时,何琳站建议:“我们自己有现成的产品,可以装上去试试。”但有设计人员持反对看法,他们认为替代产品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没有保障,不能轻易冒风险。

    然而,何琳却胸有成竹,据理力争,把相关的性能指标、实验过程在现场展示给所有专家看,最终赢得了总师的拍板同意。功夫不负有心人,何琳课题组研制的产品不仅承载能力强、可靠性高,而且隔振性能优越、安装维护简单、操作使用方便,从设计、使用和维护管理方面全都实现了智能化,测试效果超预期,称得上国内减振技术领域的一次革命性突破。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何琳名声大震,许多研究机构和生产厂家纷纷找到他,寻求相关的技术合作与定购。

    几年前,某型潜艇减振降噪急需一种低噪声、低摩擦系数的轴承,而国内某科研单位专家却断言我国短期内不可能研制出这种轴承。但何琳偏偏不信这个邪,在征得上级机关同意但批复还未下来时,他立马就自筹资金,带领课题组展开了前期研究。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课题组系统研究和反复实验,终于突破了轴承材料和结构等关键技术,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要求,某些指标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标准。

    在行业里,由于何琳的正直和耿直,有人把他比喻为 “羊群里的狼”,推动着整个行业向前发展。近年来,何琳带领创新团队,瞄准部队急需装备,先后研制开发出7个系列、数百种规格,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新型高性能减振元件,实现了潜艇隔振装置的5次技术跨越。

    同时,何琳的心胸也十分宽广。在一次向上级机关汇报申请研制某潜艇减振降噪项目时,某地方研究单位听说后也要申请这一项目。面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何琳说,科研是为部队战斗力服务的,在海研制高水平新技术方面,有竞争才有活力,只要目的是一致的,谁去做都是一样的。而在一系列的竞争中,何琳团队最终胜出,而参与竞争的几名专家都转向投到何琳门下,组建了名副其实的“国家队”,攻克了潜艇减振降噪的一道道技术难关。

 

    精心培育国家栋梁

    去年,何琳领衔的某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申报成功。在那天的庆祝会上,何琳的兴奋之情难以言表,他说:“比寻找创新突破更让我忧心的是发现人才。我就快退休了,不能让实验室走下坡路,所以我必须要给年轻人压担子,让其迅速成长起来。”

    事实上,在培养人才方面,何琳从来没有门户之见。该校青年教员楼京俊在某个项目研制任务中,想解决舰艇振动主动控制问题。何琳不仅全力支持,还就其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与楼京俊进行深入探讨,甚至将自己的一撂厚厚的技术总结报告毫无保留地交给了楼京俊。

    同时,在海军某型潜艇减振降噪科研项目中,何琳把重担压在了30出头的年轻博士徐荣武肩上。在该项目方案审查会上,来自总装、海装机关领导及数十名专家对汇报总体方案的这个年轻人开始极为不满,但在徐荣武把方案的设计思路、具体细节把握、理论原理、实际操作等条分缕析、详细论述后,最终赢得了所有在场专家的交口称赞,方案一致获得通过。

    何琳常说:“一个人获取的科研成果再多,总是个定数,若带出几个高质量的人才,他们获取的科研成果则是个无限的变数。”他精心培育青年才俊,为他们绘就成长线路图。

    2001年,海工大化学材料专业的硕士毕业研究生帅长庚,成为何琳的轮机工程学科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在何琳的培育下,帅长庚先后承担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其论文《某型接管设计理论实验方法与工艺研究》荣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

    如今,在何琳的创新团队里,每个人都承担着两项以上重大科研课题,数十项关键技术难题已获得重大突破,而这些队员个个都是中国潜艇技术研究方面的精英,此后必将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

   

    从梦想到圆梦,何琳用30年时间攻坚克难“藏”起了中国潜艇,并成为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在今年,他率领的创新团队还获得了“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这些年轻人将踩着何琳的足迹一步步向前走,推进中国潜艇的辉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