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心的的展开


 

禅语:“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慈悲心不是情感,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大智度论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大般涅槃经记载,慈悲有三种:()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这是凡夫的慈悲。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最初的慈悲亦属这一种,故亦称小悲。()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又称中悲。()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观音菩萨发之大愿,故特称为大慈大悲、大慈悲。以上三种慈悲,并称为三缘慈悲。所以慈悲心是佛心。

从佛学上来看,慈悲心当然不是一般世俗之人所能认识和理解,但是肯定也能从中悟出一些名堂。慈者,关爱人们,并赐乐于人,操持成熟心态利他的人在宏观外在表现上就是这样的,爱护他人,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他人在感知自己的所受,自然会有快乐感。悲者,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操持成熟心态运谐的人在追求共赢的时候,就能同感别人之苦,并积极协同他人追求共赢,在共赢中拔除所苦,同迎快乐和福祉。自然操持成熟心态利他的人,还会在操持过程中经常感受自身的快乐,这和慈者又有些不同;同样操持成熟心态运谐的人,还在整个操持过程中经常处于平和、渐趋和圆润,这可能也和悲者有很大的区别。

若从三缘慈悲的无缘慈悲细究,从操持成熟心态达到高水平的人来看,无疑与大慈大悲有殊途同归之终结点。共赢既是普遍美好普遍善良普遍得福的展现,又是普遍美好普遍善良普遍得福的追求过程。这里所提的美好,是至纯的美好;这里所提的善良,是至纯的善良;这里所提的福祉,是至纯的福祉。

至纯的美好不带丝毫私念,无瑕无疵,一片美丽,一片好事,普遍认同,大家赞许。普遍认同意味着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所有看过的人都认同;大家赞许反映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甚或不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在看到或感受到之后都翘起大拇指,并出口喊:“好。”至纯的善,常被人们称为至善,是一般的善经过多层次的叠加,最后呈现的在质上有飞跃的善,是善中的精品。为善之人,每日行善,叠加之后,在行善的质量上会有所飞跃,逐渐此为善之人登上至善者的行列。至纯的福祉是和谐的纯净展现。为善在社会中的效果就是为社会添加和谐的因素,它是和谐的经线,也是和谐的纬线,为善在编织和谐;至善当然也是和谐的经线,至善当然也是和谐的纬线,至善在编织和谐的精品,就是至纯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