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浙江省不良贷款新增300多亿元,其中83%集中在杭州、宁波和温州三个城市,这是刚刚在杭州举行的某个闭门会议上透露的信息。
浙江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不良贷款上升的坏消息。此前浦发银行的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温州及其周边浙江局部地区成为不良贷款重灾区。截至9月末,浦发银行温州分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7.28亿元,较年初增加20.24亿元,不良贷款增量占全行不良贷款增量的70%;不良率5.42%,较年初上升3.94个百分点,其中小企业不良率达7.19%,较年初上升4.68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为何上升?一个比较简单的经济学解释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银行的不良贷款会增加。那为何不良贷款率会出现在浙江这个看起来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而非中西部地区?直观的解释是在浙江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由于受欧债危机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国际贸易不景气,因此企业的资产质量就下降,出现了不良贷款率增加的现象。
不过在我看来,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浙江企业的性质。在浙江,中小企业数量居多,这些企业的经营最容易受宏观环境的影响,一有风吹草动,其经营状况就会发生变化。如果该企业有从银行获得贷款,那么就会直接影响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那是不是意味着其他地区的经济形势更好?如果只从经济增长率来看,情况大体属于这样。2012年上半年浙江GDP增长7.4%,江苏GDP增长9.9%,而全国GDP平均增长7.8%,国内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则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不过,仅仅从GDP增长率来看各个地区的经济形势,未必公允。一个最为明显不过的事实是,构成中西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而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早已经跨越了这个阶段。
众所周知,当下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都是政府主导,这意味着这些企业的资金链会得到优先保障,即便出现经营风险,也会有政府出面解决。另一方面,一旦国有企业的经营发生风险,政府也会进行协调。如本月21日云南将召开调整(也就是提高)高速公路收费标准的听证会。为何要提高?一个理由是由于高速公路投资过剩,导致这些路桥公司亏损,为了维持这些公司的正常经营,因此不得不对收费进行调整。
江浙地区的不良贷款率上升,确实意味着这边的经营情况恶化。但不良贷款率上升也并非坏事,这意味着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知道哪些领域能挣钱、哪些领域亏损,这对包括银行在内的企业都是警示作用,从而引导企业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把更多的资源调整到那些能够给自己产生利润的行业中去。其实,这就如经济学家早就证明了的,在市场经济中并不只有利润有意义,亏损对单个企业和社会也有意义:企业可以据此调整自己的经营状态,避免整个社会的资源浪费。
在江浙地区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同时,我们发现另外一个现象,那就是很多领域很多地区,本来应该亏损的却并没有亏损,或者说即便企业亏损了,但是有了政府有形之手的帮助,使企业能暂时逃过这一劫。就像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尽管整个光伏行业不景气,企业本身也背负300亿元的债务,但这些债务因为有地方政府的财政兜底,而暂时看起来没有那么令人忧虑,当然银行也就不会发生所谓的“不良贷款”。
从这个意义上看,有些地区不良贷款率没有上升,并不意味着该地经济形势健康,那只是因为政府的有形之手掩盖了那里真正的市场风险,从而使得形势看上去不那么差。进一步来说,不良贷款率低,还掩盖了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这些地区的中小企业与江浙地区相比,能够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更小。而既然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当然也就不会存在不良贷款的现象;更多的企业没有获得金融支持,早就在自生自灭了。
在我看来,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更大的风险可能发生在那些不良贷款率没有变化的地区,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很多风险被掩盖了,从而会酿成更大的系统性风险,这才是我们最应注意的。
不良贷款率上升不是大事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