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以来,一个消息在中国媒体人中间炸开了锅,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微博伤感和专栏评论。因为世界上第一家iPad报纸《The Daily》将于12月15日停止出版,这个还不到两岁的新生儿有着显赫的“父母”——乔布斯与默多克,就这样夭折了。
随着网络时代的带来,新媒体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并得到强化,而且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正在改变。数据表明,2012年互联网广告场规模将达到800亿元,超越纸媒成第二大广告媒介。传统媒体在这样的形势下,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否则就算是牢不可破的“柏林墙”,也会有倒塌的一天。
76岁的默多克也在学着改变。2005年初,默多克召集多位高管共同制定新闻集团的互联网发展战略。随后,以5.8亿美元收购了Intermix Media,逐渐拥有30多个娱乐、游戏及社交网站,其中的MySpace.com已经成为互联网世界中的一张王牌。之后默多克又先后收购了游戏Web网络公司IGN娱乐以及网络体育公司Scout Media等等。
默多克如此做法,是不得不承认:以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现在的潮流是逆向我们的。但问题是,The Daily也进行了转型,为什么就没有成功呢?传统媒体在转型究竟遭遇了什么问题?该怎样正确转型呢?
传统媒体转型的困惑
传统媒体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经历了较长的历史发展,积累了其独特的优势,如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力、拥有专业化的新闻传播理念和运作机制、具有品牌和知名度等,这些都是在全媒体时代应对竞争、发展自身的法宝,同时也是新媒体在中所需要借鉴的。
但这也正是传统媒体的困惑所在:我提供的内容,对读者和社会无疑具有很大价值,但在技术和商业浪潮中,为什么我没有一席之地呢?The Daily的停刊则让传媒人的变得更加悲情:即便改弦更张,此路依然不通。其实,The Daily的模式,简单说就是照搬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和广告销售模式,只是载体和发行渠道变了,从纸张和报摊变成了iPad和App Store。如果这样也不行,传统媒体还有其他选项吗?
于此同时,路透社的谢弗认为The Daily并没有失败,只是在还没来得及看到结果之前,被叫停了试验。但科技网站Techcrunch的西格勒却不赞同,“如果你知道这东西一年得花2500万美元,你也能预测出它的停刊。很简单的道理,入不敷出嘛。”并且这种现象并不只是The Daily才有,根据一项研究,报业在印刷版上损失的广告收入,是他们在数字业务上所获广告收入的7倍。
其实,亏损太多、没有清晰的盈利思路是一方面,而The Daily与互联网隔绝,生活在自己的“真空”中也是其中的原因。The Daily与本家体系其它媒体内容风格类似,与互联网发展脱节,未能与Face book、Twitter等热门互联网社交应用实现分享和传播。
简单地说,The Daily的短命就是“找不着北”,还没找到运营的“诀窍”。全媒体的总趋势没有错,但是新生电子类媒体平台需要建立自己的运营模式和传播,尤其在初期电子平台建设中,“烧钱”是必然的,而此后如何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把握受众群的需求动向、提高广告收益,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那么,传统媒体还要交多少学费,才能闯出一条生路呢?其中关键在于找到转型的瓶颈所在。
转型的困境在哪里
基因问题
传统媒体要转型没错,但却始终留着原本的血,甚至有的转型过来的新媒体领导人,对新媒体概念模糊,没有感觉,要么缺乏清晰指示、不给配资源,要么就是一堆毫不现实的指示、各种达不到的指标。
而且,很多传统媒体都是被形势所迫不得不转型做新媒体,对“新媒体”怎么定义、到底是什么都不理解,用做传统媒体的套路做新媒体,同一套内容,只是换个不同的信息载体,丧失掉了原本的优势——比如按版面付费的广告、比新媒体更有深度的阅读体验等等。
更重要的是,很多传统媒体在内容深度上的具有优越感,让他们放不下身段去迎合数字时代的游戏规则,结果既没有把握机会,又丧失了原本的大量读者。
如何盈利
媒体的盈利方式粗略分下来无非两种:向用户收费,向广告主收费。这两者在传统媒体时代都是行得通的。但按中国国情,至少在现在,让用户为数字内容买单不是一条可行之路。
那么就考虑向广告主收费吧,可是怎么收呢?惯于按面积收广告费的传统媒体在这一点上玩不过那些IT起家的科技媒体。况且,数字阅读的典范Flip board现在才开始有广告收入,离盈利还很远,没有哪一种数字媒体有成熟的成型商业模式。The Daily对自己的内容有足够信心,坚持走付费用户的模式,甚至连广告都不考虑,结果以失败告终,就是最好的例证。
整合之困
整合之困表现为部门整合和资源整合两方面的困境。传统的采编、发行、广告在数字媒体中应该拆分到什么部门里去,是大多数传统媒体遇到的问题。不少人认为数字媒体需要独立成立一个团队,但没有人知道要以什么样的准则去招募人员,如果独立,势必会与已有的发行部门业务上相冲突,如果由发行部门来做,又会是付费发行量的思路。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在电子世界里都没有了用武之地。例如,在时尚杂志里的商品做一个外链就叫电商了吗?这完全是想象!因为杂志里的商品是从品牌主的公关部拿的,是要用来卖的,而从品牌主的零售体系走,又很难融合到一起。
如何正确转型
鉴于传统媒体转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这条路如何进行下去,现在还只是一个探索阶段,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但不妨碍更多的人参与到解决的团队中来。
最近,美国新闻学季刊《尼曼报告》刊登的封面文章,是来自战略和创新大师、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滕森的“突破新闻”(Breaking News),该文章是由克里斯滕森指导尼曼研究员David Skok和哈佛商学院研究生James Allworth共同完成的。
在文章中,克里斯滕森从诸多行业看到了相似的故事,并从中受到启发:日本汽车从简陋起步,被人视为笑话,而现在像雷克萨斯这样的产品却向欧洲顶级轿车发起了挑战;钢铁、磁盘、百货、电脑等行业都有相同的产业兴衰。而今天的传媒业,如Huffington Post和Buzzfeed,从最初聚合可爱的猫狗照片,到现在进入政治新闻,从汇聚资讯进化到原创内容,甚至Huffington Post的报道还赢得了新闻业的最高奖普利策奖,他们这种扮演“破坏者”的做法获得了成功。中国传媒业,如虎嗅、钛媒体,有可能扮演这样做吗?
“突破新闻”一文还澄清了什么是受众价值。如果传统媒体还是从受众的人口特征、发行渠道入手,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关键在于,是“任务”而非客户和产品,才是分析的基础。以宜家为例,它的成功不是因为瞄准了某个产品和某个细分人群,而是围绕着解决人们的一项任务来开展业务,即“我要装修和布置我的房子,而且要最快和最有效率。”
那么,媒体面对的“任务”是什么?如果“任务”是指打发零碎时间,那么整个视角也必须以此展开。想象在医院、候机厅、地铁等等待的场景,以前人们会拿起报纸或者杂志,现在他们多半会拿起手机和平板。只有10分钟的零碎时间,你怎么满足这位等候者的需求?如果把数百兆的PDF杂志文件搬到iPad上,把报纸板式照搬到网页、客户端,就完成转型了吗?这些丢不掉的遗产,正是读者眼中的累赘。
同时,克里斯滕森的突破创新理论,在公司组织和文化方面更值得借鉴。具体到传媒业,有三个因素会影响其机构的能力和局限,即资源、流程和优先级。以流程为例,以周报频率出版的杂志,在运营以日更新的网站时就可能失败,因为时间不等人。在优先级方面,一个纸媒团队,在判断选题的优劣、资源投入的轻重缓急时,和一个新闻网站及客户端团队的判断,一定是不同的。
因此,克里斯滕森建议另起炉灶,搭建一个独立团队来操作新媒体。比如《纽约时报》,其在线新闻团队,是“软件+记者”的混合编队,能够操作长期、中期和短期的新闻项目,同时鼓励技术人员和记者、编辑协作,而不只是坐着等任务。在这一方面,The Daily其实是做对了的,但它没能最终容忍较低的毛利率,失去了占领一个比其传统报纸小的市场的机会,而这对传统媒体而言,无疑是一个蓝海市场。
割舍不掉本身具备的优势,看不上小的新兴市场机会,这或许就是传统媒体转型困难的根本原因所在。然而在大环境的变迁下,媒体应当谨记自己的目的,是要将信息传递到有需要的人那里,如果读者的方式在转变,自己却不跟着转变,早晚会被读者给遗弃的。没错,新兴媒体的冲击力很大,但其实在全媒体时代,他们也在找寻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传统媒体应当抓住这样的机会,勇于跳出自己的思维局限,与新兴媒体同台竞技,或许建立线上线下双媒体平台是较好的出路之一,而这不正是新兴媒体的劣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