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个大家较为熟知的“造富摇篮”,即长江商学院,从2002年创办至今,造就一大批世界级商界领袖,现在很多的企业老总都是长江校友。然而,从1999-2011年间中国富豪榜上榜的2600多名亿万富豪来看,84来自位清华、82位来自北大,这个数据不仅远远超出其他大学,也出乎人民的意料,由此引发了外界对于中国名校“造富职能”的讨论。
这里不禁想问,名牌学校真的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带来相应的经济回报吗?就读名校的经历是否也能让普通劳动者获得较好的收入呢?
其实,要从诸多影响个人收入的因素中解析出名校教育在其中的作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普林斯顿大学的Krueger教授在他人的合作下,曾经对在美国入读名校的经济回报率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利用调查数据分离了个人能力、家庭背景、名校经历对个人收入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纯的名校经历并无实际的经济回报促进作用,其高收入水平是综合因素的影响结果。
当然,中国与美国社会环境和制度背景是存在显著不同的,同样的问题或许会有不同的答案。这样的讨论必须要借助相关的数据统计,这里我引用的是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和高等教育研究院在2010年收集的关于中国大学生的有关调查数据。
从引述的数据分析情况来看,中国名牌学校(特指“211工程”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起薪约为每月2427元,比普通高校毕业生高出28%。这是否就能说明问题呢?自然没有那么简单,就像Krueger教授所做的研究一样,还必须从中识别并剔除其它的影响因素。
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学生本身的个人能力是极为重要的,这一能力会帮助他们获得更高的收入,而我们知道名校录取的通常都是个人能力较强的学生。如果用高考成绩作为衡量个人能力的一个指标,那些高考成绩高于省平均分的学生获得的工资会比其他人高出17%,这就是为什么每年各个省份的高考状元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了,因为他们或许就是未来的财富之星!
再如,学生家庭背景的影响。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名校学生有更好的家庭背景,他们的家庭收入更高、父亲教育水平更高、父母是公务员的比例更大、拥有城市户口的比例更大。而家庭背景最为直接的影响是,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及获得好工作或高心工作的机会,数据显示:25%的毕业生承认在求职中接受了家庭或熟人的帮助,这其中有高达73%的受访学生认为这种帮助对求职结果有影响。排除那些有较强个人能力的学生,虽然很多通过这个途径走上好岗位的学生为世人所不屑,但大批的家长依然乐此不疲。
可以这么说,个人能力源于天赋和早期教育,而家庭背景更是学生的“先天禀赋”,这些皆非名校教育的成果。换言之,中国大部分名牌学校之所以能够输出高薪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得益于它们更能或更有资质招到了原本就更优秀、更有背景的学生。
那么,到底就读名校的经历本身对提高收入水平有作用吗?根据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在剔除诸如了个人能力、家庭背景等因素后,这个经济还真的可以使毕业生的工资水平提高约11%。这是为什么呢?为何中国会出现与美国不一样的“名校效应”呢?
要分析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拆分来解释这个疑问:中国的名牌学校带给了学生什么,使他们毕业后就能获得更高的收入?通过对名校和普通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社会活动情况等指标的比较,我发现名校学生能积累更高的人力资本,如:名校毕业生的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平均成绩比普通高校毕业生高34分;名校学生中有更多的人担任过学生干部,有更多的党员。不可否认,一个毕业生如果能在这些方面有优异的表现,是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高的工资的,而这就能解释11%的“名校效应”了。
同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出现了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即不同群体从名校获得的收益是存在很大不同的。在美国,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入读名校的经济回报率较之那些家境好的学生更高;但这在中国却是恰恰相反的,数据表明就读名校可以使城镇学生收入水平提高40%,但却只能使农村学生提高18%,这里面有着怎样深层次的原因还需要依靠更多调查统计数据来支撑,不过会触及到中国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无疑是不争的事实。
此外,中国的“名校效应”在女生身上更为明显,她们就读名校可以使自己的收入水平提高26%,而男生却并不能从名校经历中获得显著的经济回报。至于为什么女生读名校获益更多,这大约会涉及到男女生理方面的差异,不过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调查分析。
由此可见,中国人的“名校情结”其实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情结”,这背后有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这也让我们理解中国的家长为子女教育的奔走操劳和高中生们的发愤苦读,以及政府在重点高校的大规模投资提供支持,给予了合理性的说明。
回到话题开头,为什么在美国就读名校没有在中国有如此高的经济回报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中国的名牌学校就如同一个精英俱乐部,跨入这个门槛就等于为自己高端社交网络提供了机会,而这个关系网络对于毕业生的求职甚至长远发展无疑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的。
然而,虽在富豪榜上能够看到中国名校的“造富职能”已经显现了,但如果由此引发了更为广泛的争读名牌的结果,就大为不妙了,因为即使名校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不假,但谁也无法保证这个效益就是长久的,个人的收入水平的渐次提高毕竟最为重要的还是个人的能力及吸收消化社会工作经验的强弱能力。这也是中国的家长和学生需要牢记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