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座谈会上,王岐山要求专家们尽量少用讲话稿,要多提观点,因为专家们提交的资料他都看过。王岐山要求,能不读稿就不读稿,大家根据自己所写的材料,把提纲归纳一下,空出更多时间用来互动,要言简意赅,把重点说出来。(据2012年12月2日新浪网)
中央新一代领导班子上任伊始,一个重要的步骤却是放在改变文风会风上。从习近平同志开始,再到王岐山同志,莫不是一致这样要求和践行。文风会风为什么如此重要?只要想想不好的文风会风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以及大众对之厌恶和无奈的态度,就知道它不仅是文风会风的问题,而是事关许多大是大非的问题。
面对大众讲话发言,先前做个准备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政府机关领导,其讲话常常体现政策和原则,也体现领导水平和技巧,所以总是慎之又慎。准备发言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领导提出基本框架,让秘书代写,再由领导审核修订;二种是秘书先行搭架构成,然后领导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再改再审直至通过。许多重要会议,特别是涉及法律法规、涉及重大决策决定的讲话,非这样三番五次的修订不可。然而,许多本可以由领导即兴动情表述的场所,许多必须让领导根据现场情况阐释的意见,许多必须要领导掏出自己掌握的实情实例的发言,因为也让秘书代替,那些最宝贵的东西,常常淹没在秘书精心推敲的完善和美丽的语言中。这些过于完美的结构和语言,就常常远离了对象、远离了实际。因为过分推敲,逐步靠近了假大空。并且,逐步让这些完美的发言日趋同化。在这些完美的语言面前,领导的惰性也逐步形成了。大领导讲话需要秘书写稿,小领导也随之仿效,最后是只要是还存在有直接管辖的下级的领导,都形成了让别人写稿的习惯。不仅如此,大会议如此准备,小会议也如此准备。
所谓“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这还只是过去的说法,而一个时期内,很多场所,发言的人字正腔圆的讲,参会的人却酣然入梦的睡。我们习惯于怪罪听会的人,却总是不愿意检讨我们的发言究竟问题在哪。
文风会风实际上是一体的。应该说,许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以及官僚主义作风,都是直接由不好的文风会风开始引起的。它是滋生病菌的温床,同时,它也是许多投机分子向上攀爬的阶梯。领导干部要接地气、提精神,必须从铲除它开始。
改变文风会风,不必用稿的时候坚决不用稿。作为一级负责人,你究竟跑了多少路,了解了多少实情,掌握了多少数据,思考了多少问题,通过口述,是可以大致看出来的。如果再互动一下,其工作深入程度就一目了然了。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南郭先生,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者,那些只琢磨人不琢磨事者,恐怕就再也不会那么顺当了。
我们伟大的事业,从来都不靠那些漂亮的官话,不靠那些充满美丽语言的讲话稿。相反,它更多靠的是贴近老百姓最平实的语言,靠的是默默无闻的努力工作。除了那些必须逐字逐句阐述的官方文本,一般会议上,能否让念稿成为历史,我们期盼着。
能否让念稿成为历史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