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惨案背后的制度和人性


  “今天我们的心都破碎了”, 12月1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这样说。那一天,美国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发生枪击案,造成28人死亡,其中包括20名儿童。美国再次发生校园枪击案,让全世界震惊,并为之反思。

  不幸死去的孩子,原本有着长远的人生,生命突然中断,只能说明,美国在保护儿童安全方面,做得不好。在枪击案发生两天以后,奥巴马参加为遇难者举行的纪念活动,也诚实地承认美国做得不够,表示必须为终结这样的悲剧进行改变。

  奥巴马动情地表达——“这个世界会依据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儿童而对它作出评判”。这是深刻的自我反思,也是严重的自我警示。当这个世界,不只是美国,所有的国家,也都有必要以此为鉴,以此自律。毕竟,孩子是任何国家的未来,是整个人类的未来。

  终结校园惨案的发生,是世界性的公共治理难题。美国发生校园惨案,反思总会落在应不应禁枪问题上,这背后存在严重偏失。“控枪”与否,在美国,与其特定的政治理念、价值立场与利益博弈有关。校园惨案的发生,根本原因也并不在于“枪”,而在于存在屠杀无辜孩子的凶手,更在于没有阻止罪恶黑手伸向孩子的“防护网”。

  制造校园惨案的凶器,没有枪,还会有刀。同样在12月14日,中国河南光山县陈棚村完全小学也发生一起造成22人受伤的校园惨案,凶手就是用刀疯砍。血腥惨象让无数中国人,特别是受害孩子的父母,同样心碎了。不过,当地政府与相关部门随后一系列表现,比如,一边麻木不仁一边忙不迭地封锁消息,急吼吼推出文章对教育歌功颂德,缺乏诚意的道歉与缺乏力度的问责,都让人觉得,在保护儿童安全方面,我们一些地方不仅做得不够,甚至不作为。

  在中国,近年来也频发过校园惨案,凶手多是持刀砍向毫无抵抗力的学生,比如,2010年发生在福建南平校园惨案就有8名学生被砍杀。现在面对几乎同时发生在中美两国的校园惨案,我们应该看到校园不设防的可怕,由此提供一种强大动力,来制度性系统性解决校园安全危机问题。

  就像当初甘肃正宁县发生“11.16”重大道路交通事故,促使《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草案)》最终出台那样,现在,自然也很有必要,通过制度赋权与制度完善,来堵住公共管理的缺口。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就在全国范围内制定《校园安全法》,随着这些年的不断完善,现在已经形成体系。

  遗憾的是,中国在校园安全立法方面,目前还处于一个空白地带。尽管也存在一些有关校园安全保障的地方性制度规定,但是,要么层级太低,要么内容缺失,要么可操作性不足,要么弹性空间太大,因为缺乏制度刚性,失去约束力,校园安全的制度性保护不够,恰是中国校园惨案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除了制度完善,在应对校园安全危机方面,美国还形成较为科学的教育课程和技能方法,设立了相对有效的信息沟通交流机制,让危机发生时学校能够与相关应对部门形成及时对接。此外,赋予学校责任和教师伦理,也都成为形成合力共同编织起保护孩子的“防护网”。这一切,恰是近年来美国校园惨案持续减少最大原因。

  百密一疏,都还是做得不够。此次美国再次发生校园枪击案中,表明要终结校园惨案发生还需要更多作为。当然,像遇害女老师瑞奇.索托用身体挡住枪手射向学生的子弹,校长道恩.霍斯伯格试图阻止枪手行凶最终被杀害,也都让人们看到教育工作者身上的人性之光。保护校园安全,最离不开的就是制度,和严格执行相关制度的人。

  一个国家在制度上如何对待儿童,一个国家的人们如何对待儿童,都在人类目光的注视之下,接受世界评判。现在,面对保护中国校园安全的制度缺失,面对一些教育权力的冷漠麻木,要终结校园惨案发生,我们做得肯定远远不够,迫切需要太多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