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论“韬光养晦”


当今,美国对中国实行了全面遏制政策。在美国的策划下,中国在周边面临着空前的危机,黄海危机,南海危机,中华民族危机!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中国应该怎么办?让我们从历史去找答案。

(一)春秋时期越王勾践韬光养晦与卧薪尝胆的策略

 1、春秋时期越王勾践韬光养晦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

 有人主张中国应当继续韬光养晦,理由是中国的的军事经济实力都远不及美国,也有人用春秋时期卧薪尝胆的故事作佐证来证明韬光养晦的高明。当时,越王勾践采取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历史经验不能乱用,今天中美的关系,和当年吴越的关系有着根本的不同。

 2、越王勾践韬光养晦策略的历史背景

 当年的越国是一个战败之国,狂妄自大的吴王夫差,根本没有把越王勾践放在眼中,他把越国看成是一个不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的的棋子,夫差急于结束与越国的战争,北上中原称霸。看看下面历史事实,我们可以了解吴王夫差的战略重点。前489年,吴攻陈,以解除其北进时来自侧翼的威胁。前487年,吴攻鲁,打开进军中原的大门。吴为建立北进战略基地及打通北进军事运输交通线,于前486年在长江北岸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邗城,开凿了由今扬州经射阳湖至淮安之邗沟,沟通江、淮水域,并进而与泗、沂、济水联结。前485年,吴率鲁、邾、郯等国联军由陆上攻齐;派大夫徐承率水军由长江入海,向山东半岛迂回,攻齐侧后。前484年,吴再次攻齐,在艾陵全歼齐军精锐。前482年,夫差率吴军主力进至黄池,与晋及中原诸侯会盟,“欲霸中国”。吴王夫差的战略重心是与中原强国进行争霸,无暇顾及他眼中力量微不足道的越国,这个形势为越国的韬光养晦创造了条件。

 (二)韬光养晦必要的条件、核心和本质

 1、韬光养晦的必要条件是对手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主要竞争对象

 由吴越争霸的历史,我们应当看出,韬光养晦不是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进行的。它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对手没有把自己看成是当前的主要竞争对象。在满足这个条件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实力隐蔽起来,积极发展自己的实力,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忽略了这个条件,死搬教条,只能是自找死路。

 2、韬光养晦的核心是卧薪尝胆

 韬光养晦的核心是“卧薪尝胆”。在生活上,抛弃奢靡的生活,艰苦奋斗。在内政上,积极发展生产,积极发展经济,积极发展军事实力。在外交上,积极拓展外部空间,迷惑瓦解对手。勾践为兴越灭吴,“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战略:实行发展生产、奖励生育及尊重人才等政策,以安定民生,充裕兵源,收揽人心,巩固团结,从而增强综合国力;在军事上,实行精兵政策,加强训练,严格纪律,以提高战斗力。在外交上,针对“吴王兵加于齐晋,而怨结于楚”的情况,采用“亲于齐,深结于晋,阴固于楚,而厚事于吴”的方针。

 3、韬光养晦的本质是暂时隐蔽适时反击

 韬光养晦只能是权宜之计,不能成为长期策略,因为你的“韬光”总有被对手察觉的时候,所以,韬光养晦的实质是暂时隐蔽、适时出击。也正如对待挡在你前进道路上的一只狼,躲起来只能是暂时的,长远的策略是积极寻找时机,把狼消灭掉。只有适时出击,才能超越对手,才能使韬光养晦变得有实际意义。不能把韬光养晦变成永远的苟安,这样只能使自己衰落下去,这样只能坐等对手把自己消灭掉。越王勾践并没有等越国实力完全超越吴国才对吴国积极有所作为,因为吴国不可能让越国实力超过自己,只有适时出击,奋力抗争,才能够超越。当吴王夫差在黄池与晋定公争作盟主时,吴国势力正达顶峰,越王勾践便分兵两路攻吴。前478年,吴国发生灾荒。越乘机发动进攻,吴国大败,这一次,使吴越的实力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越国的实力从此才超过吴国。没有越国的积极进取,一味的韬光养晦,越国的实力永远不会超过吴国。没有积极进取的策略,坐等吴王夫差完成中原称霸,会让越国死无葬身之地。

 (三)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刘备对曹操的韬光养晦与积极斗争

1、刘备为什么对曹操不能韬光养晦?

 能不能韬光养晦要看能不能满足韬光养晦的必要条件。东汉末年的刘备也曾经韬光养晦,但刘备能够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这样才使他成为天下三分有其一的一代枭雄。

 当年刘备落败,只能投靠曹操韬光养晦,为了创造这个韬光养晦的条件,刘备可谓煞费苦心。伪装不关心时事,像个农夫一样每天种菜浇水。一日,曹操邀刘备,边饮酒边谈论天下,曹操一句“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耳”,彻底打破了刘备韬光养晦的梦想。因为曹操已经把他盯上了,曹操把他作为将来同自己争天下的唯一障碍,刘备无法“韬光”。刘备感知到局势的严重性,于是借故逃离了曹操,结束了对曹操的韬光养晦的梦想。

 2、刘备、诸葛亮对曹魏的斗争策略

 曹操南下,要完成自己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时,处于弱势的刘备为什么不按照一些人的常规思维韬光养晦,投靠曹操呢?因为,刘备以及他的谋士诸葛亮很清醒,曹操已经把他们作为横在他一统天下的最大障碍,如有可能,他不会给刘备一方任何喘息之机,如果不联合东吴积极抵抗,幻想韬光养晦,留给刘备这方的,只能是死路一条。

 及到后来三国鼎立,蜀汉仍是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方,刘备一方仍然没有投靠实力最强的曹魏一方韬光养晦,而是联合实力相对较弱的东吴积极有所作为,南取汉中,积极对曹魏斗争,削弱了对手,发展了自己的实力。

 刘备诸葛亮对曹魏采取了斗争的策略。但对孙吴一方采取的仍是“韬光养晦”策略,这一策略的原因不是因为孙吴对蜀汉友好,也不是因为孙吴不对蜀汉政权产生威胁,而是因为孙吴没有把蜀汉当做对自己的最大威胁,满足韬光养晦的条件,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对付他们最强大的敌人。

 如果刘备对曹操韬光养晦了,刘备早已成为曹操刀下之鬼,如果蜀汉对曹魏韬光养晦了,坐视曹魏扫平孙吴,扫平孙吴后的曹魏绝不会留下蜀汉,韬光养晦,只能是死路一条。

 刘备诸葛亮等人灵活掌握“韬光养晦”与“积极斗争”,才使得实力非常弱小刘备成为天下三分有其一的枭雄!如果像死抱韬光养晦一百年不变,等待他们的只有悲剧!

 (四)中国当前不符合韬光养晦的条件

 1、美国把中国作为最大的竞争对手

 称霸世界,一直是美国既定的策略,而当今世界能够和美国抗衡的,只有中国和俄罗斯。而在美国人的眼中,中国的威胁远远大于俄罗斯。就在奥巴马访华极尽美言的时刻,民意调查显示,71%的美国人认为中国在经济上是威胁,51%的美国人认为中国在军事上威胁。俄罗斯,无论是制度、文化、宗教、种族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同或有着相当的同源化,而中国却有有着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种族。特别中国的成功崛起,给全球提供了一个与欧美完全不同的政治选择,政治最害怕的是有可选择性。冷战时苏联对西方的最大威胁不在于核武器,而在于提供了另一个制度选择。美苏冷战之后,美国一直把中国作为横在自己霸权主义的道路上的最大障碍,遏制中国的崛起是美国当前的最大的战略。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能韬光养晦吗?

 2、美国对中国赤裸裸的遏制行为

 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在大海上,通过在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和关岛的军事基地对中国形成了C形包围。在陆地上,出兵阿富汗,勾结印度、蒙古等国,妄图对中国实施从海上到陆地的严密的包围,美国勾结中国周边国家,积极侵犯中国的核心利益,美国的这些举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削弱中国,为彻底打垮中国创造条件。近日美国对中国的一系列举动,如美日韩在中国周边不断的军演,企图把南海问题国际化,与旧日宿敌越南计划中的军演、出售先进武器给中国周边国家,无不印证着美国对中国赤裸裸的遏制。美国把中国作为最大的敌人,正在为彻底打垮中国作准备,一旦准备充分,就会对中国全面摊牌。如果中国继续韬光养晦,不去积极打破对手对中国遏制的围困,坐等人家条件成熟,这不是韬光养晦,而是是坐以待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