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数全球第一为何创新百强吃零蛋?


  汤森路透日前评选出了2012年全球创新力企业百强,共47家美国企业、32家亚洲企业、21家欧洲企业上榜,中国公司再次无缘榜单。(其评定主要基于专利申请成功率、专利申请的全球性、专利影响力、创新专利数等四项指标)

  有意思的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上周宣布: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量的1/4。“到2012年7月,中国用了27年时间,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突破100万件,成为世界上实现这一目标最快的国家。”

  专利数量位居全球第一的中国,为何没能赢得“创新力企业百强”?而且连年吃零蛋?

  原因1:求第一的政绩观思想作怪,只注重专利数量不注重专利质量。

  求第一本无可厚非,但盲目地追求第一,而且将第一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绩和荣耀,就有点不足取了。而“第一”这两个字无时无刻不充斥在我们的身边,汽车产量、黄金产量、网民数量、高铁里程、碳排放量、专利数量……都是世界第一。盖楼要盖第一高,修铁路要修第一长,就连贪官数量之多、贪污数额之大,也是世界第一。

  开国领袖毛泽东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讲到了数量多、速度快、质量好、成本省。在专利方面,中国人的确是做到了数量多(世界第一)、速度快(27年突破100万件),相当于每年3700多个专利诞生,亦即每天101个!然而质量是否过硬,是否足够创新足够含金量,是否高性价比?这些,国家知识产权局似乎并不关心。质量比数量更重要,难道产权局领导不知?非也。须知,若精力放在抓专利质量上,中国要到猴年马月才能拿到世界第一?领导们等得起吗?于是乎,自从有“全球创新力企业百强”这个榜单以来,中国就从没有进去过。看来,“中国制造”想跨越到“中国创造”,任重道远。

  原因2:房地产刺激经济屡试不爽,只关心财政收入不关心企业创新。

  “三驾马车”因内需和出口不足,投资被历届政府寄予厚望,大兴土木搞建设,一心一意促发展。在GDP考核的模式下,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快速出政绩的法宝,而且屡试不爽。君不见一个个新兴产业园,已经俨然成为地方政府卖地、企业圈地的棋子。从汽车、云计算到光伏,园区规模一个比一个大,然而创新力一个比一个弱。大家在考虑的是如何让土地卖出好价钱、如何让圈到的地快速升值,试问这样的氛围中还有几个企业几个人能潜心做研究,潜心做创新?

  经过多年资本与权力的勾结助长,房地产已成为国民经济、国家金融风险最为集中的地带,成为官员腐败滋生的温场。地方政府一方面“不提倡不反对”开发商高价卖房,一方面又时不时打压一下开发商,可见其纠结的内心状态。虽然郭建波在微博上约赌任志强“裸奔”,其实他的胜算很小,在城镇化的大浪潮之下,房价的上涨是必然趋势,只不过需要考虑的是,全国普涨是在“两会”开始前还是“两会”开始后罢了。

  原因3:民营企业创新力被抑制,国企抱成守旧民企创新无门。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需要创新的环境和土壤。苹果是全球创新企业的典范,那是因为有美国自由民主的文化,有乔布斯疯子一样的执著。乔布斯说“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不要被教条所限,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而国内企业,在创新的环境和土壤上与国外相比大为逊色。中国人习惯模仿和拿来,而不愿冒险探索全新的事物,特别是国企尤甚,不敢不愿轻易打破现有格局。因此,国企在创新方面可以说是“抱成守旧”的心态。

  反观民营企业,虽然企业内部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可以“听众内心的声音做自己想做的事”,然而融资难、审批难、招人难,使创新的思想大大受制于外部因素。假冒伪劣的横行和猖獗,使民企的创新技术和权益难以得到较好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沉重打击了民企创新的积极性。

  专利数全球第一为何“创新百强”吃零蛋?以上是笔者认为最主要的三个原因,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