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次判决外地截访人员非法拘禁罪》,这条新闻登上了今天各大媒体头条。消息格外醒目,也格外振奋人心。这是全国首例依法追究地方政府截访恶行的判例,有助于清除了截访恶行不受追究的灰色地带和闪避空间,有助于铲除对付访民的“黑监狱”,遏制地方政府以截访为名肆意违宪,彰显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新力度。
早上,我陪同荷赛新闻摄影金奖获得者、着名纪实摄影家卢广在遵义讲学,在车上提及了这个新闻,他感到很欣慰。卢广是我好友,也是中国一直坚持用镜头记录转型中国痛楚与不堪的良知摄影家,国内独一获得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纪实基金摄影奖。在他无畏的纪实镜头下,贩毒、艾滋病、工业污染、非典、矿难、猎杀野生动物、弱势群体生存、命运叵测的访民,一个个系列,一幅幅图片,冲击眼球,直刺心灵。他致力于用纪实摄影作品,揭露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假丑恶,呼唤人们珍惜真善美,追求真善美,在工业化、现代化的喧嚣中,放慢经济发展的匆匆步履,继而反思生命本真,渴慕人本身的自由幸福、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
卢广说:“我在北京也拍了不少访民照片。每一个访民,都是转型中国的一个悲剧故事。如果把这些访民的故事编辑一起,就是当代中国发展史的背面。而历史的背面,总是更真实,很残酷,充满不公平,充满怨言和冤魂。每次看那些孤独无依、眼神呆滞、身上写着冤枉、见人述说冤屈的访民,心里很难受。但我除了记录这一切,还能做什么?心中常有无力感。”
一个社会的良知者,普遍感到无力,爱恨都莫能助,必定是政府太强权,太蛮横。卢广认为,中央对访民的政策是好的,是地方政府把经念歪了。
我问:是什么,导致地方政府把好经念歪了呢?
卢广说:是体制吧。
当然是体制。但体制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一个筐里水果烂了,难免会整筐腐烂。具体到截访恶行,是筐里哪个水果烂了?
我说:是“一票否决制”。中央上访政策很好,但中央号召建设和谐社会的标准之一,是社会安定,无缠访、无越级上访。在地方政府领导眼里,办法就是维稳,无视上访人员的宪法权利,谈不服压服,压不服关服,关不服就“被精神病”,甚至按敌对势力法办。最有毒害作用、导致恶政泛滥的,是中国政治屡试不爽的“一票否决制”。地方领导在“一票否决制”面前,心中忐忑,惶恐不安。哪怕其他干得再好,只要是截访不力,也会丢了乌纱帽,于是对付访民无所不用其极。经常发生殴打、恐吓访民的“黑监狱”,应运而生。
更恶劣的是,上访“一票否决制”,受伤的往往是老百姓。如果倒过来想,只要发生一起访民被关、被虐待事件,地方官就立马罢免,同样是一票否决,访民就不会遭遇那些坎坷、折磨与屈辱,“黑监狱”就自然倒闭了。
在中国,一票否决制,成了治理官场懒惰、破除“政令不出中南海”的灵丹妙药。各地实施“一票否决制”的具体实践中,主要有四种形式。其一,是否决职务,免职降职。诸如安全生产、计划生育工作等“一票否决”项目,一旦出现影响全局的问题,均采取就地免职、降职、降级等方式,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进行“一票否决”。其二,是否决政绩,功过相抵。如整脏治乱、禁毒、环保等“一票否决”的项目,一旦超出规定的控制指标或未完成规定任务指标的,均采取取消评先选优资格、年度奖金等方式,对该单位进行政绩否决。其三是否决机会,不得提拔。如未完成当年经济指标、涉毒人员超出规定的控制指标等影响轻微的“一票否决”项目。其四是否决单位与否决个人相结合,实行连带否决。
“一票否决制”就如同一把“尚方宝剑”,具有“军令状”、“助推器”、 “外动力”、 “高压线”作用。但是一票否决制在实践中,常常脸色很难看,脾气很暴躁,成为恶政的导火索。计划生育的“一票否决制”,在基层就演变成乡镇干部“翻墙入室,形同匪类”,搬走超生者私有财产,甚至破坏住房,还有株连亲属的封建做派。维稳的“一票否决制”,在基层就演变成一场残酷的阶级斗争,不断上演官民攻防大戏。从根本上看,“一票否决制”是传统人治模式,常常以法治精神和公民权利为代价。在强大的领导意志和压力催逼下,执政方式变得简单粗暴,同时容易滋生造假现象,让基层官员难以应付、疲于应付,乱政恶行,层出不穷,给党和政府形象抹黑。
“一票否决制”背后,是运动政治的幽灵,违背科学发展观,更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倒退。作为一种制度模式,“一票否决制”把人治发挥到极端,是最大限度的领导主观意志和最低限度的法治相结合,甚至对法治予以轻视和蔑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或政治文化,“一票否决制”是一种非理性、蛮横的政治。
如今运动政治依然不死,不时披上各种面纱、各种外衣,粉墨登场。运动政治对一个国家的危害在于:“运动从来不会失败,每个运动都是胜利的;运动经常也不结束,只是因为下一个运动开始了,大家就把上一个运动遗忘了。因为运动这么伟大,它不应该结束。”
但是,运动政治给中国带来了惨痛的历史教训。如果运动政治不从执政者字典里剔除,民主法治就难以登场成为主角。不实行宪政下的法律之治,各种人治悲剧还会再来。
“一票否决制”是恶政导火索
评论
编辑推荐
3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