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空前挑战,经济增速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去年第四季度跌破9%大关口,滑落至8.9%,创2年新低。从年度看,去年9.2%增速与2009年经济增速调整后一致,是从2006年算起6年来的最低点。
而且必须看到的是,经济增速9.2%是在物价高达5.4%基础上实现的。如果按照国际惯例的CPI合理水平3%的话,那么经济增速9.2%扣除2.4个百分点后仅为6.8%。扣除通胀因素后,我国经济形势非常严峻。
今年,经济依然不容乐观,如果经济继续下滑,一系列问题将会随之出现。中国作为一个劳动力大国,经济深度回落带来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就业压力。苗头已经出现,中小微企业雇工开始减少;房地产企业开始裁员;证券期货公司以及互联网公司都有裁员迹象。如果出现大量失业人员,包括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等许多严重问题将会随之而来。
然而,扭转经济下滑对策似乎还不很明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动力还难以找寻。大举投资已经不可持续——如果再采取大举投资措施,必然造成产能过剩,随之高通胀很快到来;出口对经济拉动力很久都是负值了,而且美国经济低迷、欧债危机影响等外需拉动力已经靠不住了;消费受制于收入增长、社会保障、畸形高物价高房价等因素制约,启动起来绝非一日之功。
经济增速下滑不仅是一个“量”的因素,其背后暴露出一些“质”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今天我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不能全部怪罪在全球金融危机等外因上,主要还是内因造成的,是多年来各种矛盾积累的结果。不论有无全球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这种矛盾和问题迟早是要爆发的,只是快和慢、早和迟的时间问题。试想,高度依赖投资的增长模式,已经严重浪费、透支、破坏了了中国的土地、能源等资源,这种竭泽而渔推高的GDP增速岂能持续?挖干刨净后怎么办呢?资源能源枯竭型城市快速出现就是这种窘境的明证。而依靠剥削劳动力价值而促进的出口经济,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危机也已在眼前。
而另一个更为可怕的现象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在弱化。一个突出表现是,市场经济中的中坚力量、最为活跃的生产力要素的民间投资、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被严重扼杀,活力不在,被资金等生产要素所抛弃。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正在消失。这是最大危机,这是最大的倒退。
创新虽然被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创新依然严重不足,根本原因是缺乏动力和压力。庞大的国有垄断企业、国有金融企业,垄断着社会资源、市场定价,背靠着国家这棵大树,有国家信用作为保障,过着悠闲自得,每年3.5万亿元以上利润的悠闲日子,何来创新动力?而民营企业、民间资本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面对风险较大的创新岂敢为之?
多年来经济中的矛盾积累已经迫切要求启动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这是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和转型困境唯一出路。然而,改革之所以迟迟不能启动,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既得利益者在阻碍改革。从政府层面来说,去年财政收入将突破10万亿元,加上土地出让金收入,政府支配的收入将达到14万元左右。掌控和支配着如此巨额财政收入,虽然中央政府改革急迫,但是,悠闲自得的地方政府怎愿意把自己的既得利益改掉呢?
从国企来看,央企、国有或者国有控股金融企业、地方国企去年实现利润在3.5万亿元以上。同时,企业高管们都拿着离谱高薪。这一股既得利益者不但不会主动要求改革,而且将会百般阻碍改革。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被弱化,相对的是各级政府各种审批权力、资源配置权力等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化。这个权力背后存在的巨大利益,包括灰色收入以及权钱交易的贪腐寻租现象。掌控者寻租权力的部门和官员岂能心甘情愿让改革剥夺自己的既得利益呢?
而无论政府掌控的10几万亿财政收入,无论国企的几万亿元利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靠挤压民营经济和劳动力价值获得的。这种模式已经不可持续,走到尽头了,不改革就连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将失去。问题是,坐拥几万亿行政垄断利润收入、十几万亿财政收入的既得利益者只能看到眼前而不顾及长远,怎能有改革动力?因此,必须打破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才能使得经济改革走出困境,顺利“过河”。
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要求,强化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作用,大刀阔斧地改革。弱化有形之手对市场的瞎指挥,大大减少各类行政审批权力,把所有资源配置权力都由政府让渡给给市场。政府应该有这个胆识和海纳百川的包容,应该相信市场的力量,下决心启动以打破垄断为主的国企改革。重新审视国企做大做强的思路,而应该逐步缩小国企在市场和行业中的规模,给民营企业、中小微型企业释放发展生存空间。通过资本市场逐渐卖出国企国有股份,一方面充实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另一方面逐步缩小国有股比重,使得政府从国企中抽身离场,把其彻底放归市场
分配制度改革拖不得、也拖不起了。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降低国家在分配中比例过高的状况。主要从首次分配着手,大幅度减税降费,当务之急是对中小微型企业和消费主体的百姓减税降费措施力度要加大。国家财政不让利于民,中国经济就没有出路。
改革主要是对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必然会引起一些波动,但是,这个波动是局部的小波动,是从根本上巩固社会长久稳定局面。如果通过压制手段、拖延战术来维稳,也许能够稳定一时,但是最终将酿成大的不稳定现象。改革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长久稳定,改革与维稳并不矛盾。伟人邓小平多次强调:“稳定压倒一切”,但是,从来没有因此而耽误和延缓改革步伐。小平同志非常好地处理了稳定与改革的关系。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20周年,伟人的那次南巡,将中国改革开放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希望于20年后的今天,改革再起航,扬帆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
新一轮经济改革要有勇气打破既得利益
评论
编辑推荐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