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空》关系


                 1.2.6   -空的关系

 

本节着重确定力在空间的自然分布规律。并指出e值的数理意义与动力几何比例的空间关系。

关于力学,经典的、前沿的、量子力学的和我个人的“动力共在”模式业已谈了不少。为了突出标题力-空的关系,我尽量围绕该主题而少谈过去的理论模型。当然,也希望读者暂时放下力的过去式模型。

为了获得感性的直观认识,我把地球的力-空关系作为基本模型,即把图1所构建的动力互存的理想模型变换到地球的空间及整体。因为,大家知道,理想是没有办法被人类感觉和量化的。故我们仍然要应用过去量化体系的数值和量纲来作为我们的初始值。再通过这个模型来计算力在空间的分布规律和数值。当然,即使如此,所有的数值也只能是近似的。因为我们选择的系统不是完整的,外因忽略了宇宙动力整体的其它影响,内因忽略了地球各种微观动态的影响。如地球自转、地球作为理想的空间点模拟等等。这也反映了量化只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所有的数值只代表了这个模型的趋势。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航天局实测的数据与理想的数据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校正系数或系统常数,以抵消外因和内因的运动对数值吻合的影响。当然,即使是如此,我们对数值的绝对期望也是不可能太高的。因为动力模型所产生的力-空叠加量化是人类没有能力完全确定的。

下面我根据《宇宙中心说》(P62)推导统一场方程组中的力场空间分布计算方程,以简洁的几何、曲线来表达地球动力模型中的引力在空间的分布。即,力-空各点的关系。当然,实际的数值及下述所取的边界值要根据实测值、进制问题、动力定义值来最后确定。我只是给出这个理论规律的模型。计算值的方式方法和数值还必须根据经典的数据量化系统进行“规律”和“量化”的定义和映射。

在科学计算和量化历史中,特别是在经典的动力学中,空间和力的分布仍然没有给出相对规律的计算方程和公式。可以说,这是牛顿量化系统漏掉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自然力空分布转化为科学的量化关系,力空技术对于空间技术的应用是极其重要的。这是当时牛顿对“力的来源”不以自然视角的描述所造成的遗留。下面的公式是根据自然规律和现象而推导的,它不是依赖任何经典的个人定律和数据,而是遵循空间自然规律的动力存在比例关系和已经发现的现象和自然哲学概念而建立的。我把理想空间点与力场的关系列出如下,并给出规律的说明。为了方便,再次给出“动力空共存”理想分布几何图1及相应的引力与空间的理想方程6.4e6.4g。这两个公式是由动力在空间的线性关系 推导而来的。由于地球相对于宇宙中心运动被近似为常量,我们所看到的运动变量与宇宙的相对运动的比值微小到可以忽略。所以,只有 f的变量,这就是力-空宏观理想模型的一种研究方法。也是本节以“力-空”为变量函数研究对象时,对运动取常的函数关系。

本节还指出e值(1+1/1+1/2!+1/3!+…)和π在自然、几何、物理、代数比例的基本关系。根据e和π的自然比例,e应该被称为动力空间的比例系数或称动力自然比例系数、而圆周率π也是表达了空间自然几何比例特性的常数。

图中,1代表地球表面任意点,E代表地球理想的卫星同步点,两者都是理想的球面任意点。r代表地球的半径, 代表地球上空有地球引力空间的直线距离,也称为引力径向距离。是地球引力的俘获空间。

 

 

 

 

 

 

 

 

下面给出图解和相应的动力函数关系的代数表达。

                          

                    

               

 

             

        1         v

                  

          f1

   f      de

                             

 

 

 


 

                          E

1-E空间H

 

空间

动体

 

 

 

 


 

f1-fe力空对数分布

       

 

 


 

                  fe

 

 

 


 

                   1   地球理想力-空分布示意图

a              6.4e

上式是力场微分增量和理想运动体空间边界力场 的关系。

b      6.4g

上式是力场空间分布的规律方程。(6.4e)、(6.4g)是引用《宇宙中心说》统一场方程的标号。

是运动体边界的引力, 是(1-E)力场空间范围的任意点。 是力场的微分, 是(1-E)空间任意点力的分布大小。1不是十进制的具体数值,而是运动体的边界单位集合处(这里选取地球整体为1)。e=2.72是比例系数,和π=3.14有类似的数学意义,是空间理想事件比例的大小,不是某个事物的大小。如,π是周长L与直径D之比,数学记为 代表圆的自然几何比例系数。而力场理想空间的几何关系是  ,表达力-空的理想几何意义是有量子的物理意义的。π的空间关系是很直观的,因为它没有引入动力关系,是忽略动力的纯粹空间比例,满足经典的几何学关系。比例系数e则引入了动力在空间的径向分布比例,当然这种比例的正确性可以通过实证的科学手段来确定,有待人类科学发展的进一步证明。

分别表达整体理想动力半径和直径。r视为了理想动体的半径, 则是该动体的力体的径距。其关系是 。它和 是具有自然对称的数学之美。

下面我们根据这个简单的自然比例系数来说明太阳及太阳系内行星的引力空间范围。

根据经典的量化数值,地球直径是12800公里,则引力的径向 公里。也就是说,地球的引力径向范围大约在3.5万公里,或地球同步轨道在地球3.5万公里左右上方的高空。当然,这个理想的数据和实际的数据是有差别的,因为地球的动力空间仍然不是完全的理想空间,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动态粒子。我们没有考虑地球自转的运动和内部的动态极向,也忽略周边太阳、月亮及星星通过宇宙同步场的叠加关系。

同样,我们可以根据太阳的半径是69.6万公里求出太阳的引力径向 万公里。当与太阳的距离小于380万公里的地方存在的任何物体都会受径向引力而融入到太阳体。我们可以看到,离太阳最近水星的近日点4600万公里也远远高于380公里。同样可以计算出月球的引力径向 距离小于9500公里。

关于力-空的关系我先谈到这些,因为力和空间的关系最为突出的是指出了自然对数底e的动力空间比例。从e值的数学关系(1+1/1+1/2!+1/3!+…)也可以联想到量子复合的自然属性。对应于动力关系,我把它称为自然动力的比例系数 约为2.72表达了动力理想空间中的比例属性。特别指出的是,这个比例忽略了运动的自转带来的误差。且对于地球所在的同步场是有效的,因为动力关系不仅与相对运动本身有关,也与运动所在场的性质有关。

上述的力-空关系也仅仅适应于天体、星系的估算。因为,我们对于背景运动关系是取常的同步,相对运动不作为变量而考虑。而对于电子、原子、分子结构是无穷多的这种理想动力模型的各种复杂的动力叠加,特别是运动方向的高度弯曲、高速旋转产生反向辐射力的叠加、纠缠等等。这成为我们所见的物质已经不能按同步运动来看待了,也就是运动、力、空间都必须作为变量来看待,这种小空间三变量的确定是极其困难的,这样只能通过粒子物理、高能物理来分析某些规律。即,必须引入相对运动的概念。因此在物理史出现了相对论、量子论、物质结构的讨论等等。关于物质问题,在物质结构里另给出相关的动力分析。下面,我们讨论最后一个关系,即“动--空”三元的整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