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力-空的关系
本节着重确定力在空间的自然分布规律。并指出e值的数理意义与动力几何比例的空间关系。
关于力学,经典的、前沿的、量子力学的和我个人的“动力共在”模式业已谈了不少。为了突出标题力-空的关系,我尽量围绕该主题而少谈过去的理论模型。当然,也希望读者暂时放下力的过去式模型。
为了获得感性的直观认识,我把地球的力-空关系作为基本模型,即把图1所构建的动力互存的理想模型变换到地球的空间及整体。因为,大家知道,理想是没有办法被人类感觉和量化的。故我们仍然要应用过去量化体系的数值和量纲来作为我们的初始值。再通过这个模型来计算力在空间的分布规律和数值。当然,即使如此,所有的数值也只能是近似的。因为我们选择的系统不是完整的,外因忽略了宇宙动力整体的其它影响,内因忽略了地球各种微观动态的影响。如地球自转、地球作为理想的空间点模拟等等。这也反映了量化只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所有的数值只代表了这个模型的趋势。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航天局实测的数据与理想的数据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校正系数或系统常数,以抵消外因和内因的运动对数值吻合的影响。当然,即使是如此,我们对数值的绝对期望也是不可能太高的。因为动力模型所产生的力-空叠加量化是人类没有能力完全确定的。
下面我根据《宇宙中心说》(P62)推导统一场方程组中的力场空间分布计算方程,以简洁的几何、曲线来表达地球动力模型中的引力在空间的分布。即,力-空各点的关系。当然,实际的数值及下述所取的边界值要根据实测值、进制问题、动力定义值来最后确定。我只是给出这个理论规律的模型。计算值的方式方法和数值还必须根据经典的数据量化系统进行“规律”和“量化”的定义和映射。
在科学计算和量化历史中,特别是在经典的动力学中,空间和力的分布仍然没有给出相对规律的计算方程和公式。可以说,这是牛顿量化系统漏掉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自然力空分布转化为科学的量化关系,力空技术对于空间技术的应用是极其重要的。这是当时牛顿对“力的来源”不以自然视角的描述所造成的遗留。下面的公式是根据自然规律和现象而推导的,它不是依赖任何经典的个人定律和数据,而是遵循空间自然规律的动力存在比例关系和已经发现的现象和自然哲学概念而建立的。我把理想空间点与力场的关系列出如下,并给出规律的说明。为了方便,再次给出“动力空共存”理想分布几何图1及相应的引力与空间的理想方程6.4e和6.4g。这两个公式是由动力在空间的线性关系
本节还指出e值(1+1/1!+1/2!+1/3!+…)和π在自然、几何、物理、代数比例的基本关系。根据e和π的自然比例,e应该被称为动力空间的比例系数或称动力自然比例系数、而圆周率π也是表达了空间自然几何比例特性的常数。
图中,1代表地球表面任意点,E代表地球理想的卫星同步点,两者都是理想的球面任意点。r代表地球的半径,
下面给出图解和相应的动力函数关系的代数表达。
1 v f1 f
1-E空间H 空间 动体
f1-fe力空对数分布
图1 地球理想力-空分布示意图
a)
上式是力场微分增量和理想运动体空间边界力场
b)
上式是力场空间分布的规律方程。(6.4e)、(6.4g)是引用《宇宙中心说》统一场方程的标号。
下面我们根据这个简单的自然比例系数来说明太阳及太阳系内行星的引力空间范围。
根据经典的量化数值,地球直径是12800公里,则引力的径向
同样,我们可以根据太阳的半径是69.6万公里求出太阳的引力径向
关于力-空的关系我先谈到这些,因为力和空间的关系最为突出的是指出了自然对数底e的动力空间比例。从e值的数学关系(1+1/1!+1/2!+1/3!+…)也可以联想到量子复合的自然属性。对应于动力关系,我把它称为自然动力的比例系数
上述的力-空关系也仅仅适应于天体、星系的估算。因为,我们对于背景运动关系是取常的同步,相对运动不作为变量而考虑。而对于电子、原子、分子结构是无穷多的这种理想动力模型的各种复杂的动力叠加,特别是运动方向的高度弯曲、高速旋转产生反向辐射力的叠加、纠缠等等。这成为我们所见的物质已经不能按同步运动来看待了,也就是运动、力、空间都必须作为变量来看待,这种小空间三变量的确定是极其困难的,这样只能通过粒子物理、高能物理来分析某些规律。即,必须引入相对运动的概念。因此在物理史出现了相对论、量子论、物质结构的讨论等等。关于物质问题,在物质结构里另给出相关的动力分析。下面,我们讨论最后一个关系,即“动-力-空”三元的整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