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的故事,主角也是孔子与子路。与《庄子·让王》相比,对话的主题也相类。同样在“绝粮七日”的情况下,子路对“孔子弦歌”是否合于礼的质疑。《让王》中“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家语》中代之对乐的理解:“君子好乐,为无骄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前者关注的是,君子“穷亦乐,通亦乐”;后者则区分君子之乐,与小人之乐不一样。合起来,面对困顿不仅可以乐,而且需要乐。略微触及了礼乐运用的问题,但没有过多的引伸。对话的结果,都是子路在孔子的鼓励下,挥器而舞。所以说,在穷通不改其志,体验生命的情调上,儒道有相通之处。孔子说:“吾闻之,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愤厉志之始于是乎在。”实质上,就是把艰难险阻,当成生命中磨炼道德意志的必要环节。故事的讲述者,把孔子政治挫折,巧妙地转化为孔门励志的素材。所以它在《孔子家语》中归入“困誓”的范畴。《家语》与《庄子·秋水》两个故事相类,但前者简约,很可能两者素材来源一致,而《秋水》有所发挥。
但是,面对困境的态度是一回事,而什么样的信念才值得在困境中坚持,又是另一回事。《山木》中那个孔子受教而“逃于大泽”的设计,就是要告诉你,原有的理想是不值得以这种代价付出的。大概也是有见于其危害,儒家也安排对应的情节。
孔子与子路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