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弃人,物无弃物----读老子《道德经》有感


人无弃人,物无弃物----读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有感
                    作者:王丕总
    春节期间听家人讲有一部电视剧《士兵突击》很好,讲的是一个本来胆小怯懦的农村小伙子参军后,在部队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强能干的战士的故事。其主题思想如何教育、培养、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和技能。主导精神是:不放弃、不抛弃。
    心理学者刘慧敏认真地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观看研究这部电视剧,并从人性潜能的开发和心路的历练过程层面分析探索这部电视剧所昭示的积极意义。写了一篇文章,我冒昧地转载在我的qq上。对此有兴趣的人,可以来我这里读一读,不会让你失望的。尤其是对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们,可以说是一部必看的不可多得电视剧。
    我要说的不是这部电视据本身,也不是刘慧敏的文章,而是由此引发的对国学《老子》和我们的先哲—老子的崇敬。我曾经说过:“学好读懂先哲们的智慧,受益终生”的话。
     在第二十七章里有这么一段文字:“……,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眇要”。
    用白话文讲就是:“……,所以说,道德高尚而又智慧的人善于救助人,在他们眼里不存在不中用的人,善于利用物,不存在没用途的东西。这才是大智慧,高品德的人。因此说,有一技之长的人,就是我的老师,有严重缺憾的人就是我的借鉴。不珍重自己的老师,不重视反面教材,即使你自以为很聪明,也免不得迷茫失途,这就是做人的要诀”。
   用哲人的眼光看,没有愚蠢的学生,只有愚蠢不负责任的老师;没有没用的物品,只有不善于利用物品的笨人懒人。但有一点需要指出:这里“无弃人、无弃物”只是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意思。
   “玉不琢不成器”,但首先他得是玉。“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温度可以使鸡蛋变成鸡子,但不能使石头变成鸡子”。
    再回到《士兵突击》剧中来,许三多胆小怯弱(属于心理障碍),也就是做起事来犹豫不决,缺乏自信。“犹豫不决是以无知为基础的”-----恩格斯。不自信有二个原因:一是缺乏历练,没有掌握操作技能;二是缺乏知识,对作业对象不认识。这二条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但如果没有艺术天赋,你想把他培养成一个画家,恐怕是劳而无功。无论是开发人才或者是物材,必须遵循“因才施教、量材使用”的道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能建立在客观可能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