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者的道义和本义
文 小刀马
现代社会允许人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一种祥和的文化氛围。不过当被有目的地利用之后,那么同样的话语通过不同的解读,就可能带来另一层意思,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思,这也是整体和个体带来的一种差异化理解。我们在涉及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常常能佐证到好多资料。这也是辩论之所以能够成立,就是因为站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同一个命题都可以发出相左的意思。语言的奥义也是在这种传承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其中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的一种方式也常常是令人不齿的。毕竟,这是违背作者乃至言者思想和脉络的一种背叛。尤其是当被有意或者有心地锻造之后,表达的思想或许就真的差了十万八千里了。这也是我们看到近日关于柳传志先生的一篇采访,被断章取义之后,形成另一种“风格”,乃至思想“变化”的症结所在。
经济观察报的李翔一篇《另一个柳传志》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读这个叱咤风云的IT界巨头,本意是为了能够让我们看到在联想成就的背后,柳传志的一些思维积淀,乃至更率真性的言论,让我们体味柳传志的方方面面,毕竟一个人在IT业界展现出来的企业家运筹帷幄的一种风格之后,还有更多的思想和思维积累,这种思路和思想的绽放,能够给我们传递的是另一种解读,一个丰满和全面立体的呈现。笔者看过这篇文章,也能看出作者希望透漏的讯息,并能理解柳传志先生所言所述带来的一种社会变迁式的思考,这是一种积淀,也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深层次的思索。
正如作者所言,此文在经济观察报首发之后,并没有引起多少的关注和讨论。但是在网络上经过另一番“包装”之后,却在不经意间掀起了一股“风波”,因为断章取义之后的文章解读已经是另一种风格和思潮了。这显然是违背原文的立场和立意的。《一人一票,万劫不复》,仅仅是这个改造后的题目就让人触目惊心了。如果是这样的立意,那么这篇文章能刊出来都是一个奇迹了。这也是文字堆砌过后的一种变化,带来的是完全的立意颠覆。就连作者本人都惴惴了。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甚至利用字眼,寻求眼爆的效果。媒体转载如果可以这样肆意的话,那么带来的效果真是令人心惊的。难道媒体在寻求转载的时候,可以把作者的本意都改掉吗?
作者李翔的微博显示:“@李翔: 我访问柳传志先生的文章《另一个柳传志》,在被网络媒体传播时,被扭曲为‘一人一票 万劫不复’。我认为这并非柳传志先生的本意。柳先生的本意,我以为是,中国确实需要改革与改良,但我们不应急于进行剧烈的政治与社会变革;过于剧烈的变革与革命不但不是建设性的,可能还会毁灭中国已有的经济成就。”作为一个喜欢写点文字的人来说,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自己的文字被肆意地篡改,甚至歪曲,这样显然是违背本意的一种无良行为。对于柳传志先生,作为一个企业家,能够把自己的民生思考展现出来,本身已经彰显了一个企业家的思考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正如作者文中所言“让老百姓觉得,中国不是一个无商不奸的国家,还是有一些企业家在追求理想。”
当互联网带来了自媒体的一种爆发式发展之后,我们看到很多的话语权能够被表述出来,这是社会宽容的一种表现,也是进步的表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各种声音的出现,当然,理性的思考,建设性的意见,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我们在思索的同时,也需要更全面地去认知去感受,而媒体作为一个传播者需要付出的是尽可能地公正,而不是篡改和断章取义,如果媒体连这点本意都做不到,那么给读者呈现出来的公信和诚信又从何谈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