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产经新闻》2月20日报道,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在20日会见前来访问的中国南京市刘姓官员时,否认了南京大屠杀,称“1937年‘南京事件’(日本针对南京大屠杀的表述)发生时,正常的战争行为是不可否认的,这也是比较遗憾的事情,但所谓的‘南京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从媒体报道的图片上看,河村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行,并没有实质影响来自南京大屠杀发生地的南京市代表团与对方的会谈,刘姓官员在会见结束后,微笑着、看似很满意地与河村互换了礼物。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军事法庭以及国际社会共同认定的事实,铁证如山,不容歪曲和篡改。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侵华日军在南京对中国平民和战俘实施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大屠杀中20万以上中国人被日军杀害,三分之一南京城被日军纵火烧毁,南京城历史珍贵图书文献88万册被日本人偷走。日本对南京和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任何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人们都应牢记历史教训。日本官员当着南京官员的面,并在官方场合,否认南京大屠杀,这是对曾遭受极大屈辱和悲痛的南京和中国人民伤疤上撒盐,是对中国人民尊严的公开羞辱。
河村的“否认论”,其实不值一驳。河村以其老兵父亲在日军战败投降后受到南京人民的善待而证明南京大屠杀的不存在,因为他认为一个遭受南京大屠杀的人民是不会善待他父亲的,这是何等荒谬的逻辑!河村的论据是漏洞百出的,但河村当着南京官员的面说他的“论据”,也得到今天南京官员和代表团的“善待”时,那么河村的“论据”就得到巩固。
这次被海外媒体首先捅出来的新闻,立即把刘姓官员置于舆论焦点,刘姓官员成了“千古罪人”,也印证了周恩来曾说的“外交无小事”的道理。笔者在检索过往新闻时发现,作为极右翼分子的河村隆之,已经不止一次公开否认过南京大屠杀。河村2009年当选为名古屋市长,作为“友好城市”的南京市,并没有对这个歪曲史实、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人当选友好城市市长一事作出反应或表达忧虑,2009年9月河村在市议会官方场合又一次否认南京大屠杀,也没见作为“友好城市”的南京市提出抗议。甚至在2011年12月,河村在会见到访的南京市代表团时也当面重复了他的“否认论”。也就是说,今天舆论狠批姓刘官员,但换了南京市其他官员,恐怕也是一样结果,一样地赔着笑脸,一样地进行表演式的外交,一样地走过场似地例行活动。
中国自1972年建立第一对国际友好城市以来,至今已经在世界上129个国家缔结了1817对友好城市,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国,按每一对友好城市友好互访每年一次的比例来计算,平均每天可能有三个团次的地方省市对外访问。在这么庞大的地方官员对外活动中,有多少刘姓官员“混迹其中”,也是可想而知了。因此,培养地方官员,尤其对那些对外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的地方官员进行外交素养的培训,乃当务之急。
第一就是建立正确的友好城市观念,很多时候,“友好城市”的名头,被一些功利主义和短期利益所蒙蔽,没有把“友好纽带”落足于地方政府的态度和对友好城市的观念上,把友好城市简单化为两地经济往来服务的工具,放大招商引资的重要性,放弃了应有的价值立场。
第二是应知悉国际通用的外交抗议方式,如当面提出抗议、退席抗议、中止会谈,或减少会见时间,或降低会面规格,事后正式抗议。而作为“国际友好关系”的城市,本有很多联系渠道,可以实时进行沟通。以南京为例,可以通过友好城市关系渠道,对河村这样的人物当选市长表达忧虑和不安。表达忧虑和不安,在外交关系上是允许采用的行为,也是友好城市关系方的正当权利。
第三是做好突发危机预案。假如对方存在挑衅的可能,该如何应对?这应是地方官员外交活动之前必做的功课。
最后,应认清外交的宗旨。外交为内政服务,外交不是国际交际活动,不是请客送礼,外交是为国内政治和本国人民服务的,任何损害本国利益的外交均是失败的外交,任何纵容损害本国利益的外交均是不可接受的。假如外交不能实现为本国利益服务的宗旨,那么这样的空外交不要也罢,换句话说,假如城市外交活动换不了对方的尊重,那么国际友好城市之名又有什么稀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