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向坝民歌的传承与审美
李霖
一、传承方式鄂西北向坝民歌在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与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了有机结合。经几十代向坝人的传唱,向坝民歌这朵民间音乐之花,一直散发着醉人的馨香。在新的世纪,如何让这朵具有优秀而传统的民歌花朵开得更加绚丽多彩、鲜艳夺目,则是当代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一音乐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家族的影响力对向坝民歌的绵延不绝、长盛不衰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家族影响向坝人具有强烈的家族意识,在音乐的传播中也不例外。山歌手通常在幼年时耳濡目染于长辈们的山歌活动,逐渐经过大人的教唱掌握了大量曲目,随着长大成人阅历的增加,自己也就成了山歌手。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终于成长为当地有名的山歌手。
此外,唱山歌作为一项“技术’,并不是山区里每个人都能唱、都唱得好的,这其中就必然存在文化遗传的因素,而根据中国传统的习惯,祖传“技术”是不轻易“外传”的。这样,就使得家族的影响和传承成为山歌流传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
(二)师徒传承除了家族的影响外,师徒传承也是向坝民歌流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唱山歌在当地是一种业余“技术”,也是一种荣耀。有一些山歌爱好者会经常向附近的老山歌手拜师学艺,这种师徒传承的关系是联系向坝山歌手间的重要纽带,也因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山歌手。他们成为向坝民歌代代相传的重要力量,是向坝民歌的主要实践者和传播者。
在向坝众多的优秀山歌手中,很多歌手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师徒关系。如山歌社等民间组织,既是山歌的宣传地,更是山歌的学习、传唱的主要场所,是山歌手的摇篮。
现在,随着国家和当地政府对发展和振兴山歌的重视,优秀的山歌手所显现的优势和利益更为突出,例如可以参与各类宣传、参加山歌团的各项演出,山歌手成了当地的“明星”、“歌星”,这样就影响了很多人想去学唱山歌。此外,青少年拜师学唱山歌还可以从此开始全面学习音乐,考上音乐类专业的大学,走上职业工作者之路。
(三)比赛刺激山歌比赛是向坝民歌的一项传统活动,也是促进向坝民歌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向坝民歌的历史中,就存有山歌竞赛的记载。祖祖辈辈的向坝人民,无论是在砍柴、摘茶、割禾、放排、撑船一切劳动或劳动间隙中均歌声不断,以此联络感情、消除疲劳。所以,唱山歌既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也是一种竞赛娱乐活动。这为向坝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价值(一)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愿望而创作的。在过去,向坝的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利,不识字、更不懂谱,但他们却用口口相传的方式编唱着自己的歌曲,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如《请禾苗神》、《长工十二月》倾吐了遭受欺诈压迫的长工的悲苦情怀;《对门黄草坡》抒发了少女对情人的思恋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太阳过了河》、《打渔船飘扬上四川》等,表现了劳动者在与自然作斗争时的豪迈气概;《戒喻歌》、《劝世歌》等,寓教于乐;向坝民歌所表现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是最真实、最深切的。
(二)向坝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生活在向坝地区的人们,他们散居在峡山峻峰之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下地劳作都是一个人,一头牛,后面跟着一只狗,有的甚至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习惯。生产劳动中不但要与天斗,与地斗,还要与野兽斗。庄稼成熟期,每到夜晚,农民们就要到庄稼地里通宵达旦地燃着篝火“守野猪”。向坝人祖祖辈辈就这样生活过来的,他们的劳动是孤立的也是孤独的;生活是平静的也是寂寞的。于是,喊山歌便是他们消除孤独赶走寂寞的最好办法:一个人藏在大峡深谷中挖地,锄草累了,烦了,只好对着高山大吼《太阳过了河》:“太阳过了河,扯住太阳脚,太阳你转来,有句话儿说”;一个人背着沉重的担子走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抹一把脸上的汗水,忍不住唱《甩开大步往前走》:“甩开了大步(哇),往前走(哇),(-呀子嘿)不觉走到自家(耶),门(哪)(耶),大喊三(嘞)声。”向坝坡地面积多,播种面积大,庄稼地里野草丛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要请工,把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请来集体锄草,坡上摆出“一”字长蛇阵,银锄挥舞,歌声飞扬。两位歌师,一人锣一人鼓,一阵锣鼓一阵歌,或彼此戏谑,或唱古论今,或地方掌故,风土人情,见事唱事,见物唱物,无所不及。如《请禾苗神》里唱到:“阳锣鼓打得连声震,来了锣喜两个人。今日主东把我请,为的五谷来丰登。纸马钱财安排妥,肉一方来酒一瓶。先请五谷禾苗神,再请风调雨顺神。风伯雨公一路请,雷公电母两尊神,山荒土地也要请,野兽耗子你担承,众位农友一起请,老幼尊卑听分明。我们大家要攒劲,都是到此赶人情。”在这里居住的邻里们,通常有一些谐趣的话语,歌词是听起来再熟不过的口头语,无须雕琢,如《我们大家为吃喝》:“吃了饭来上后坡,你背蒸笼我背锅,我背锅来炒现饭,你背蒸笼馏现馍,我们大家为吃喝。”这些听起来都能使人感觉到幽默和淳朴的民风。
民歌的创作过程和演唱过程、流传过程是合而为一的,在传唱的过程中即兴创作,在编创的过程中演唱、流传。
向坝民歌的音乐形式短小精干,大多以乐段为基本结构单位,单乐段反复而构成分节歌的结构形式在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向坝民歌的音调大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它与方言语音结合紧密,音乐表现很生活化,形式灵活、生动,没有固定的格律,善于变化,对各种不同的内容、唱词、演唱场合与条件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向坝民歌还涉及到天文地理,民俗风情,谈古论今,无所不包,信息容量很大,这就使得人们在演唱和欣赏向坝民歌时,不仅得到美的愉悦,也接受了知识的教育。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Q096)[作者简介]李霖(1972-),女,湖北十堰人,湖北医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医学人文教研室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