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我来治理北京拥堵问题


  北京要治堵的确是一件利民的好事。但是首先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城市交通首先要为人服务,而不是为了车。其次,治堵方法上避免使用单一的行政手段,而是要通过经济杠杆手段,公平合理的使用城市交通资源。例如简单的限制非北京籍人购车和拍卖车牌照的行政手法,既有违社会公平,又不利于经济发展。风云骤起,人为地打乱了人们购车的消费计划,集中购车进一步促进了短期堵车效应。因此,不应限制购车,而应通过增加用车的经济负担,通过经济手段引导人们合理利用私家车。

  分析和比较离我们最近的国际大都市东京,1300万人口(约占日本全国人口1/10)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46万余辆。然而即便是上下班高峰,也看不到交通水泄不通的状况。重要原因是用车成本。都内白天停车费高达每小时600-1500日元,超时、违章停车罚款一般高达1.5万日元,还要扣分。如此高昂的使用成本制约了东京都内私家车使用率,上下班时间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只在节假日或者外出旅行时使用私家车。

  一、根据北京市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北京治堵建议抓源头。首先应该主抓削减公务车,特别政府公务车。北京作为中央政府所在地,党政军机关林立,公务车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约有200万公务员,约占常住人口1/10,可想而知公务车的保有量之巨大。努力削减政府公务车存量既有利于改善政府公共形象,节约财政经费,对北京疏堵绝对是行之有效的。其次,增加购置机动车的停车证明,即在登记常住地址一定范围内(比如100米)必须拥有专属停车场(购置发票或者租赁合同为据),并需要有停车管理方提供的证明。同时需要提交停车场具体位置图。不具备物理性用车条件的,限制使用机动车。

  二、北京治堵还要努力疏堵,避免人为设置的原因增加拥堵。因此必须增加各种交通手段之间的彼此链接的便利性。北京市的公交线路已经很多,公交车占用了大量市政道路,也是拥堵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合理组织线路和用量,需要加强地铁、公交、私家车、自行车之间中转配置,便于出行。特别是城市外围核心轨道交通站和公共交通站点,建立大型立体停车场,方便城市外围私家车主停车中转公共交通,改善私家车与公交、轨道交通的联系。

  三、北京治堵还要利用经济杠杆的力量,增加必要的机动车使用成本,即城市核心区增加用车成本进而控制流量。包括1)每年递减路面停车位,增加路面交通面积,进而控制停车位总量,同时增加白天小时停车费;2)高峰时段和特殊区域内增设机动车行车收费;3)严格违章停车、超时停车的处罚力度。核心目的是增加用车成本,用经济杠杆手段控制用车总量。

  四、北京治堵的核心思想是创建优美的城市环境,让城市生活城市更美好。增加对车使用成本,是为了反过来为人提供更加完善的城市服务。因此城市核心区应该建立舒适的步行空间和步行系统,增加使用自行车的便利性。增加步行(含自行车)专用系统网络和专用设备,提供景观、休憩、娱乐消费设施,让人便面机动车的干扰和威胁,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地享受城市生活,从而更愿意步行。

  希望不久的将来北京的蓝天更多,尾气更少。人们走路的更多,坐车的更少;健康的更多,肥胖的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