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双非 (双方都不是香港永久居民)”孕妇来港产子早就引起港人反感。港人多认为自己作为“纳税人”所应该享受的香港医疗资源被分薄,不仅仅公立医院床位、复诊、孕检和分娩等待遇减低,私家医院也因为供小于求而纷纷涨价。
这一社会问题引发了一系列港人和大陆人之间矛盾的升级,港人提议要香港政府采取行政措施禁止大陆“双非”孕妇来港生产;也有学者提议加收孕妇生产税率,并使这一税率等于或高于出生儿在港医疗和教育经费的总合。这并不合理,因为不是所有香港出生的孩子都会留在香港,也不一定都会享用公共医疗与教育,统一收税不公平。另外税率难以制定标准,只会带来更多的争吵,伤害两地人民的感情,对文化融合毫无帮助。
笔者认为“双非”孕妇是否决定到港生子并生活,要视乎其付出与得到是否成正比。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市场是价值最好的决定者。政府可以考虑用拍卖来港产子许可证的形式分配医院床位,对非本地孕妇收取她们愿意支付,也就是她们认为自己可以得到的价值来合理分配资源。
拍卖是经济学的重要课题,拍卖分为公开或密封拍卖。公开拍卖中,英式拍卖最常见:竞投者公开轮流叫价,每口只需要比上一口价高,直至没有人再出价,最后叫价者便以其叫价成交。卖家也可以设置最低售价,若竞投价没有达到该标率,则拍卖品被收回。而密封拍卖是指竞投者同时呈上密封的竞投价,没有人知道竞争对手所出的价格,出价最高的人中标,并以其竞投价成交。每个竞投者只有一次出价机会,此方式多见于政府招标。来港产子许可证拍卖应采取密封拍卖形式。要注意的是,我们拍卖的不是医院的服务,而是来港产子的许可证明。外地孕妇不论是到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都必须要出示来港产子证才可以被收纳。
来港产子许可证不是只得一件的拍卖品,而是拍卖过程中同时间有多张病床竞投,因而要用多物件拍卖(Multi-object Auctions) 的方式进行。为了简化讨论,我们假定所有的产科病床提供同样的服务,全香港产科床位除了预留给本地孕妇以后有100张。每个月有多少病床空余会随着本地孕妇的多少而改变。本港孕妇数量可预测准确,因为香港有非常完善的产前医疗服务和统计。每个月,香港政府可以邀请6个月后希望在港医院生产的非本地孕妇提交她们愿意支付的来港产子许可证最高价格,价高者得。第100个出价最高的孕妇所出的价钱就是许可证的价格,而出价比这价钱高的就可以得许可证。而出价高于第100个出价最高孕妇的前99位孕妇,所付的价钱并非原来所竞投的高价,而是最低可以拿到许可证的价格,也就是这第100个出价最高孕妇所出的价钱。这可以鼓励竞价,而不必担心出价过高。而且这些出价比许可证成交价格高的人都很开心,因为所得到的比付出的要高,所以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为了保证拍卖许可证的实施,保障措施很必要:非本地孕妇都要有正规医院医疗登记记录方可入境。在签证有效期期间有可能临盆的孕妇,要先购买产子许可证才能获准签证入港。如果孕妇签证过期,逾期逗留,情况不甚紧急的,要强制离境;要注意的是,所有外地孕妇无论是到公立或是私家医院产子,都必须有许可证才可以。情况紧急的而没有许可证的,出于人道,可安排到公立医院产子,孕妇要被加收除公立医院正规费用之外的拍卖许可证价格的中位数。
拍卖的收益归于政府。外地孕妇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医院。去年9月,香港政府对内地孕妇来港产子做过详尽的调查统计,99%“双非”孕妇打算生完孩子就离开并一年内不返回香港生活,64%会打算在孩子一岁后带孩子回港,其中82%是因为香港良好的教育制度。可见,内地孕妇来港为的不仅仅是较好的医疗服务,还有香港的其他福利。政府拍卖的收入可以用来补贴未来的负担。
另外一个办法是成立孕妇许可证交易所,同期货买卖相差不多。在不同时间,比如一个月后生产,两个月后生产等拍卖出去的许可证在交易所交易。这样可以减少浪费,政府也可以抽取印花税。
以上只是很简单的办法,要实施起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仔细考虑,但是从市场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吵吵闹闹要有效的多,也可以让资源获得最大的发挥,分配到最需要的人的手里。
此文为经济学解析社会问题系列抛砖引玉,有时候存在不一定合理,偏门不容易被接受,但不一定没效果。
“双非”孕妇来港产子问题的解决之道
评论
编辑推荐
3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