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我建造,其核心内容是建造起自我的“知识池子”。所谓智者,就是具有高大深邃的“知识池子”。所谓浅薄,也就是“知识池子”了无内涵。所谓胸无点墨,就是“知识池子”干瘪羞涩。自我“知识池子”与他我“知识池子”相互联系,这个联系是无字书+有字书+电脑+人脑。读好“两本书”,用好“两个脑”,对于丰富自我“知识池子”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就是要读好这“两本书”,用好这“两个脑”。学习力,就是读好“两本书”、用好“两个脑”的能力。
每个组织都有自家的“资金池子”,也有自家的“知识池子”。“资金池子”是组织自身物质代谢的需要,“知识池子”则是组织自身精神代谢的需要。外部世界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组织自身也处在不间断地发展进化当中。“知识池子”中的知识、信息和技能,便成为组织发展进化的源头活水。组织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知识池子”的竞争,看谁家“知识池子”高大深邃、增长迅速。卓越的组织,必然总能使自家的“知识池子”比别人家的“知识池子”高大深邃,并在竞争中竭力保持这种领先优势。
国家也有自家的“知识池子”。在传统农业时代,中国曾具有令人羡慕,高大深邃的“知识池子”,至唐宋时期达到顶峰。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知识池子”优势凸显。随后工业化、城镇化的隆隆巨响,欧洲国家建造起巨型现代化“知识池子”。这时,中国满足于农业“知识池子”,自鸣得意,出现集体“厌学”和学习“智障”,没有能够及时与欧洲工业“知识池子”建立联系,傲慢的中华帝国由此衰落,并饱受无尽屈辱。直到1950年代,中国仍是一个农业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知识池子”干瘪羞涩。1950-1970年代,中国学习“一边倒”,满足于与苏联社会主义“知识池子”建立起联系。改革开放后,中国学习“全方位”,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实现“知识池子”的全球大串联、大对接。由此,中国“知识池子”与世界各国“知识池子”发生广泛联系。这使得中国“知识池子”迅速上升,迅猛增长,并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制造”、“世界工厂”。
在21世纪之初,西方发达国家“知识池子”远比发展中国家“知识池子”高大深邃,所以发展中国家渴望得到发达国家“知识池子”中的“宝贝”,引进知识、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在城镇,“知识池子”高大深邃,在乡村,“知识池子”干瘪浅薄。穷人,也是“知识池子”干瘪浅薄的人。企业组织当中,情况也是一样。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需要建造高大深邃的中国“知识池子”,在这个池子中有更多自产知识。
知识是学来的。池子中的知识,只有极少一部分是自我的直接体验所得的“一手知识”,绝大部分是他我的体验所得“二手知识”。所以,“知识池子”的高大深邃与干瘪浅薄,是学习力大小、高低、消长的使然。做大做强做优“知识池子”,根本途径是提升学习力。建造高大深邃的个人“知识池子”,需要提升个人学习力,建造高大深邃的组织“知识池子”,需要提升组织学习力,建造高大深邃的国家“知识池子”,需要提升国家学习力。
世界上存在两种组织:一种组织强调集体权威,在组织内加强“制度控制”,强迫组织成员“更勤奋地工作”;另一种组织强调个体创建,在组织内实行“学习激励”,促进组织成员“更聪明地工作”。在前一类组织内,个人的能动性被扼杀、被泯灭,出现了集体“厌学”和集体“智障”,最终将导致组织退化。创建学习型组织,其实就是排除集体智障,提高群体智商,激发组织内部活力,使人“更聪明地工作”,从而建造起自家的“知识池子”。
知识的池子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