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史 杂 论(167)
2012-2-29
思考:当前最核心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三十多年了,很多人都感到改革停滞了、或者又回去了。为什么?
这一方面(从客观上讲)是中国的改革,确实出现了邓小平讲的,发展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这些问题越积累越多,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少有人科学的思考。
虽然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改革不能够再“摸着石头过河”了。但是都没有从科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中国的改革不能够再“摸着石头过河”?为什么中国的发展总是“摸着石头过河”?
指导社会改革和发展有三种方式,一是问题导向方式,二是方法适用方式,三是预见规划方式等等。一般在改革和发展的初期,较多是以“问题导向”方式指导改革,也就是所谓的“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改革实践方式,可以通过解决一定问题以争取时间和组织资源,以利于下一步的行动。但是这种指导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着眼于当前的表面的问题,运用简单的能实行的措施。由于事物内在的关系和规律,常常在解决了表面问题部分时,却把矛盾引向了更深地步,使之更复杂了。从而增加了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难度。这就是人们经常讲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阶段”、“矛盾更深更复杂”等等,以致现在改革推进艰难。
另一种指导方式是方法适用性的。这种方式主要是解决“有效性”问题,较小解决“有用性”问题。在以往的改革实践中,经常地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方法,就是方法适用性的指导。所以人们常说,对于中国“水土不服”。比如“用市场换技术”、垄断问题突出等等。
改革作为一项长远的根本性的社会事业,不能够用“问题导向”方式或“方法适用性”方式去指导和组织改革。只能够用“预见规划”方式。这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有其自己的规律,这些规律会随着改革发展不断地变换。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通过科学预见和科学规划指导改革,才可能较少的付出,取得较大的成效。
中国的改革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原来的改革内容和改革动力源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就不应该还沿用原来的改革方式指导和组织改革。比如政府成为改革的对象。我们应该考虑,改变由政府领导改革的方式,转变为由“全国人大”和政府和最高法院等共同领导和组织改革的方式(包括省、市、县在一定的范围内的改革方式)。我们应该考虑,进一步调整改革的设计系统和动力系统。我们应该考虑,进一步改变和修正改革的程序,等等。
改革作为客观的独立的体系和实践过程,有自己的规律,(比如改革的效益要大于再生问题效益。改革的可循环性等等。)对于改革实践规律也要不断的认识。这种认识永远不会完结。因为改革本身也要随着中国的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不会一成不变。因此,它也会不断地成为被改革的对象。不改变“改革方式”,改革本身就会成为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的条件,妨碍改革的深入发展。
另一方面(从主观上讲),中国的改革是在缺少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推开的。现在有必要重新审视原来的改革方式,研究未来的改革方式。要利用当前世界经济低迷时期,抓紧研究和变革改革方式。变革改革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体制改革。比起所谓的“民主”是更为直接和现实的改革。要变革改革方式,就要坐下来深刻的研究理论,尤其是基础理论,尤其是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的方法论是科学理论的核心。不研究方法论就不能真正的指导改革,改革也不会成功。
成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