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网站24日发布消息,就《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公开征求意见,该《目录》既照顾了自主品牌,又体现了WTO的不歧视原则。标志着,我国在运用WTO规则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根据WTO的贸易公平原则,政府采购用车对任何企业都必须公平,不得有包括国别歧视在内的任何歧视行为。然而,凡有汽车工业的国家,其政府用车几乎全部采用本国品牌的产品,而中国政府的公务车多洋品牌。在公众看来,用不用本国体现的是一种民族尊严,且正是由于政府用车多采用洋品牌,导致自主品牌产品处于市场的劣势。因此,围绕政府公车多采用洋品牌的问题,多年来始终成为公众和业界诟病的话题。
在新发布征求意见的《目录》涉及25家企业的412个款型车辆,其中轿车款型265个,越野车款型64个,多功能乘用车78个,新能源轿车款型5个。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竟然没有一个洋品牌产品,这与以前中外品牌同在一个《目录》中的情况大相径庭。这一现象,与此前网上所传,出新《目录》中将没有洋品牌的说法完全吻合。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介绍说,在1.8升、18万元一下和1.6升、12万元以下的排量、价格约束条件下,此次在进入《目录》产品的选择上还有两个原则,一是要能保证持续供应的原则,二是要有良好性价比的原则。
所谓能够持续供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在技术研发投入上要达到和超过销售收入的3%;二是要拥有全部的知识产权。我国汽车行业主管部门一直要求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投入比重至少要达到3%,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照此执行。据解释,没有足够的研发投入的企业,很难可持续发展;一个产品没有全部的知识产权,随时可能因为知识产权纠纷而停产。作为政府采购的产品,首先要考虑供应的持续稳定,这在任何国家都一样。
进入《目录》的产品要有良好的性价比,这当然是再正常不过的要求,花纳税人的钱就要斤斤计较,就是要买高性价比的车。据介绍,性价比的计算方法是将性能指标作为分子,将价格作为分母进行计算,进入《目录》的产品都是性价比排名靠前的产品。
董扬说,之所以自主品牌占绝大多数,其中根本原因是,目前国内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往往大于3%,而合资公司却达不到这一比例。另外,目前我国自主品牌车型性能价格比已明显提升。
从采购所依据的原则可以看出,政府主管部门希望借助政府采购拉动,督促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而带动行业的技术进步。通过加大技术投入促进产业升级的思路,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没有改变的思路,只是不同时期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
中国加入WTO后,我国汽车产业是第一个遭遇起诉的,双方争执的焦点就是国产化问题。中方希望通过提高合资产品的国产化率来拉动零部件产业,进而实现产业升级,形成自主的汽车工业体系,并带动装备工业和机械加工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外方,则希望通过更多地向中国出口产品,用中国市场解决其本国的就业问题和产业空洞化。
尽管此次没有一位政府官员出面对《目录》加以解释,但从征求意见的政府采购《目录》可以看出,主管部门显然坚持了加强自主的汽车工业的原则,同时提出的入围条件并未排斥洋品牌。这表明,入世10年后的管理层,对WTO原则的理解已经明显加深了,并可以加以灵活运用。
征求意见的《目录》一旦通过,必将对自主品牌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从目前的舆论环境看,该《目录》很可能顺利通过,并迅速得以实施。有业内人士估计说,该《目录》将因为没有一款洋品牌产品入围,而受到跨国公司及这些公司所属国的非议,但这将不会对《目录》的通过和实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