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由获得需求的难易程度决定。你有需求,但满足这个需求的困难程度很大,那么价值就越大,相反,同样的需求,获得相关满足需求的物品很易,则价值就越小。
存在于巴黎标准实验室的“一米”标准,1000年来有谁真正实现过,也就是说,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一米”之说,对吗?
我不是说过了吗?任何理论都是理想化的,但你不能说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这些理想化的条件,所以任何理论都是不存在,不成立的。
对于一个现实体,其中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而每种理论,也都是侧重于一些因素而忽视了另外一些因素而已。市场经济也是一样,它表明供求均衡之下的权利人的直接交易,也许你会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供求均衡,也很少权利人直接交易。但这并不影响市场经济所起的作用,就象尽管根本不存在过,但并不影响牛顿“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存在与作用一样。
【“一米”标准和来历与复杂性】
从1792年开始,法国天文学家用了7年时间,测量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并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了米的铂质原器,这支米原器一直保存在巴黎档案局里。 然而实际上米原器给出的长度并不一定正好是1米,由于刻线工艺和测量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在复现量值时总难免有一定误差,这个误差不小于0.1微米,也就是说,相对误差可达1×10e(-7)。时间长了,很难保证米原器本身不会发生变化,再加上米原器随时都有被破坏的危险。所以,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把长度的基准建立在更科学、更方便和更可靠的基础上,而不是以某一个实物的尺寸为基准。1960年,在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定用氪(86Kr)橙线代替镉红线,并决定把米的定义改为: “米的长度等于相当于氪(86Kr)原子的2P10到5d5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1983年10月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经路程的长度”。 新的米定义有重大科学意义。从此光速c成了一个精确数值。把长度单位统一到时间上,就可以利用高度精确的时间计量,大大提高长度计量的精确度。
身居高位、凭借拥有的权力而无制约。这两个东西是计划经济带来的吧。所以中国的畸形市场化恰恰给这些东西以巨大的寻租空间与可能性。相比那些市场化彻底的国家,为什么中国的市场化会出现这种问题?毫无疑问,这是旧体制带过来的,而绝对不是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
另外你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是市场经济?你是否知道了这个基本概念的定义了?或者你自己将它定义成什么?
市场经济的一个最基本的政治条件就是:权力是受制约的,而不象计划经济那样,拥有似乎无边的权力。
“规定即否定”。你知道这句哲学名言的意思吗?谁说的?一个哲人,他最知道老子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知道它的意思是什么吗?因此一个哲人是不会陷于偏见的,因为他随时改变他的观察角度与立场,不让任何有限的固定性束缚自己的头脑。
效用论者重视交换关系吗?但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交换只不过是耗费获得补偿的一种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
我更重视“劳动价值”,即产品耗费了多少才能生产出来。而它与交换的关系是:当耗费过大时,交换关系就更难确立,反之则反。因此,如果不重视劳动价值只重视交换,在我看来只是本末倒置。
我没说市场经济永远正确,一句顶万句呀!但是,所谓市场失灵是许多市场外的因素对市场机制本身的破坏的结果。比如滥发货币就是一个对市场机制破坏得最多也最严重的行为。另外交易中信息不对称也可以用市场的方式近似解决,因为市场是建立在“供求均衡”的条件下,而在供求均衡情况下,人们有充足的选择性,可以很大程度地解决交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