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足的因素制约


  现有体制机制的制约。由于政府拥有过多的支配和配置资源的权力,往往使政府官员在制定政策时不是主要从经济效益去考虑,而是把对“政绩”的影响放在首要地位。政府主导的政绩考核是“大干快上”,是“唯GDP论”、“唯高速论”,这已成为官员升降的玉律。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的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坦言,“转变发展方式知易行难,最难难在一是观念,一是创新机制和干部考核的标准”。而观念产生于现有的体制机制,干部考核标准则是基于政府主导的“大干快上”的政绩考核标准。

  由于经济体制尚未实现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根本转变。因而在经济生活的相当多的领域,计划体制的力量仍很强大,甚至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宏观调控中,有时计划体制还得到固化和强化,成为深化改革的阻力。

  创新文化的制约。影响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因素,从更深层次考虑,则是创新文化的缺乏。并涉及到品牌、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如何发挥技术专利拥有者的积极性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制造外国专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产业升级的瓶颈。据估计,每年“中国制造”为专利支付的费用大约占出厂价的25%至30%。“有增长,没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缺乏自主创新的产品,这就使得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却是“世界初级产品加工厂”,很少来自自主品牌的营销。

  但要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环境,以及有利于批判型公民的成长,则有赖于公民社会建设,需要改变国家强势、社会弱势的局面;有赖于形成一个开放式的教育体制,就应鼓励“异想天开”,宽容失败。这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应当允许有争论,而要形成这样一个局面,则需要政治文明进程有较大幅度的推进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