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莱雅:世界化妆品巨人的知识资本


   《企业知识资本论》——新书连载


  第二编 企业"做强、做大"的奥秘

  第六章 传统产业中的知识型企业

  第三节 欧莱雅:世界化妆品巨人的知识资本
 
  法国欧莱雅公司是世界上最大、最国际化的化妆品生产公司。欧莱雅的事业遍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283家分公司及100多个代理商,拥有4.8万名员工、44家工厂。欧莱雅属于典型的传统产业,产品包括护肤防晒、护发染发、彩妆、香水、卫浴、药房专销化妆品和皮肤科疾病辅疗护肤品等。欧莱雅实施人才战略,强化知识资本的运营,构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做强”、“做大”。欧莱雅在国际化妆品市场上创造出了500多个优质品牌,其中有十大世界知名品牌。欧莱雅在《财富》2006年度世界500强排名第359位,年营业收入达180.57亿美元。
 
  一、欧莱雅的“王者之路”
 
  欧莱雅创建于1908年,创始人是欧仁·舒莱尔。欧莱雅从一个家庭手工作坊,发展成为“世界化妆品巨人”,经历了一条不断创新的“王者之路”。
 
  欧仁·舒莱尔出生于1881年,父亲是糕点铺的老板。1903年欧仁·舒莱尔从巴黎化学研究所学习毕业,在巴黎大学担任助教。1905年他进入法国中央制药厂负责研究染发剂。1908年,欧仁·舒莱尔用800法郎创立法国无害染发剂公司。1909年,欧仁?舒莱尔从会计埃佩尔奈处得到2.5万法郎的资金,于是将公司正式命名为“欧莱雅”。他聘请俄罗斯皇宫从前的理发师作为公司的销售代表,并开始做一些广告,同时创建了一份专业报纸《巴黎发型》,从此,公司的销售额不断上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仁?舒莱尔被动员参战,他把公司的经营权交给了妻子。1918年以后,欧莱雅重新发展壮大起来。1920年,公司每月的营业额已达到30万法郎,雇用了10名销售代表。1928年,欧莱雅收购一家香皂公司,从此跻身洗涤产品市场。1934年,欧莱雅推出了著名的多普洗发液。1935年,推出著名的防晒奶液。1939年,欧莱雅已有职工1,000多人,其中销售代表为300多人,他们大多数曾当过理发师,不断走访法国各地的发廊。1953年,欧莱雅开始进入美国市场,在美国创建科斯美尔公司作为驻美国代理,并以3.7亿美元先后买下了美国的Soft Sheen和Carson两个化妆品品牌,占领了20%的护发品市场。1957年,欧仁·舒莱尔去世。1963年,欧莱雅公司重组上市。1982年,欧莱雅研制的能够增强防晒功效的紫外线过滤元素Mexoryl获得专利。1984年,英国人林赛·欧文中任欧莱雅CEO,后任董事局主席兼CEO。1996年,欧莱雅接管了美国著名的老品牌“美宝莲”。1997年,欧莱雅正式进入中国。1999年,欧莱雅登陆日本市场,针对亚洲人的睫毛较短的情况,欧莱雅采用Wondercurl眉毛油作为主攻产品,它能使睫毛看起来长而卷曲,三个月过后就成为日本的头号眉毛化妆品,占领了18%的市场。
 
  二、创新推动欧莱雅产品的日新月异
 
  成功的企业,其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往往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高科技含量产品的企业是永远不可能站在世界之巅的。欧莱雅从创建之日起就高度重视用知识资本推动产品的发展。在欧莱雅成立之前,创始人欧仁·舒莱尔亲手研制了一种合成染发剂,这一颇具创意的发明很快就让热衷追逐时尚风潮的巴黎刮起了一阵染发流行风,巴黎的理发师很乐意接受欧仁·舒莱尔向他们推荐的染发剂。创办了欧莱雅之后,欧仁·舒莱尔花巨资投入对新产品的研究,欧莱雅独创的多普希发液、防晒霜相继成为了巴黎人的最爱,风光地走上了巴黎化妆品市场的舞台。
 
  在欧仁·舒莱尔去世后,他的继任者继承了使欧莱雅集团成长为欧洲最大化妆品公司的遗愿,同时也继承了欧仁·舒莱尔“不断研究、不断创新”的创业原则,对公司的科研极端重视,每年都会拿出当年销售额的3%用来投资科研与开发。使欧莱雅成为化妆品行业唯一有能力从基础科学研究到应用科学研究及产品开发连成一线的企业。凭借对科研的巨大投资,欧莱雅每年都能开发出将近2,000个新产品,从而实现了产品紧随时尚潮流,为欧莱雅赢得市场。
 
  进入21世纪之后,欧莱雅更是加大了对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力度。由于世界各地对于潮流和时尚的理解不一样,而要抓住所有的市场与商机就必须推出具有地区性的化妆品,于是,欧莱雅又花巨资在世界各地分别建立具有针对地域性的实验室,并且聘请当地的科学家参与欧莱雅各种品牌的产品研发。欧莱雅除在本土法国建立一系列科研机构以用来开发与时俱进的化妆品外,还在美国、日本、中国、韩国、南非等地都建立了研究范围包括化学、生物学、医学、物理学、病理学在内的专门实验室,并且专门雇用了2,300多人的研发队伍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工作。在中国苏州,欧莱雅投资与苏州医学院合作建立护肤美容研究中心,通过这种方式欧莱雅研究所对中国人的皮肤和头发进行研究,为总部研制适合东方黄种人皮肤和头发的化妆品提供实验依据。2000年11月,欧莱雅在中国推出了被誉为“美容界的科学先驱”的赫莲娜,凭借其产品的高科技含量与适用性的配方赢得中国顾客的芳心。对科研的巨大投入,既省去了与冒牌货纠缠的麻烦,同时又赢得了消费者口碑。
 
  1996年,欧莱雅以7.58亿美元成功收购了“美宝莲”,并着手改造这个品牌。美宝莲是一家低档的美国美容化妆品公司,主要提供美国中产阶级喜爱的指甲油等产品。欧莱雅认为,“美宝莲”要转换成生产更为性感、更有国际化特色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首先必须突破自身的框框。1996年,欧莱雅将“美宝莲”总部从孟菲斯迁到纽约,并在“美宝莲”商标的后面增加了“纽约”两个字,因为在世界许多地方的消费者看来,纽约是西方花花世界的象征,其产品应该代表最新的时尚。“美宝莲”的新团队改变一向沉稳的形象,开始向时尚转变,原来被锁在实验室里的项目也纷纷被成功推向市场。“美宝莲”改头换面后,其销售额由3.5亿美元迅速跃升到11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大的化妆品公司,“美宝莲”行销全球90多个国家,拥有全球19%的市场份额。“美宝莲”成为一个适用于全球各种族所有女性的现代时髦品牌。“美宝莲”水晶唇膏的原型是“美宝莲”实验性地投入日本市场的一种湿润型口红。这种口红有点儿干,不太适合日本妇女使用。欧莱雅日本消费产品总经理决定在产品中增添了湿润的成分,并针对日本市场起了一个新的名字──水晶唇膏。改变成分和名称的方法奏效了,这种口红在日本非常成功,于是开始在亚洲,继而在全球销售这种水晶唇膏。
 
  欧莱雅的决策者们看到了随着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扩散到世界各地的非洲裔移民包含着的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为了牢牢把握这一潜在市场,欧莱雅在芝加哥设立了研究实验室来研究黑人发质以确定相应的产品成分,通过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来使得产品得到黑人的青睐,逐渐走进欧洲的巴黎和伦敦等一些黑人后裔聚居的社区的化妆品市场。
 
  化妆基础理论研究,为欧莱雅研发高科技新品构建了广阔的平台。欧莱雅公司的科学家首次发现了直发和卷发之间的结构性差异。研究人员用X光探究了直发、波浪发及卷发等6种不同造型头发的分子结构。他们发现,头发的卷直与否,与头皮下4毫米处的毛球的形状密切相关。尽管目前还没有找到控制毛球形状的办法,但研究人员相信,可以通过使用激素或药物来加以改变。研究人员称,今后不必再麻烦美发师,也不必借助定型摩丝和发胶,只要吃颗药丸就可以轻松、随意地转换发型。研究还发现,头发变白是因为毛囊中的黑素细胞不断减少,而色素细胞减少可能与一种名叫TRP-2的酶有关。这种酶自然存在于皮肤的黑素细胞中,有助于保护黑素细胞。科学家们相信,一旦可以控制头发的卷直,就能进一步控制头发的颜色。届时人们再也不用耗费大量时间染发。只需一些药物,就能让灰白头发变成一头闪亮的金色卷发或深色直发。更有趣的是,这一发现还有助于解决男性剃须时的苦恼。有些男性胡须呈卷曲状,剃须时常会弄伤自己。如果药物研发成功,那他们就不用再为卷曲的胡子烦恼了。
 
  欧莱雅领先投资创建了“网上美容”。欧莱雅和TroisSuisse公司各投资50%的邮寄销售化妆品公司“美的创始者俱乐部”,一年售出将近10亿法郎的产品。它已经投入法国和美国市场,并致力于开拓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市场。

  三、特殊的人才理念
 
  欧莱雅是从一个家族企业发展成为世界化妆品行业龙头老大的。促使欧莱雅能够从巴黎众多化妆品行业当中脱颖而出,走出法国国门,把自己成功地推销给了世界,让欧莱雅的名字走遍全球,这与欧莱雅独特的“用人之道”是有直接关系的。作为一个化妆品企业,所面对的市场是生来热衷追求时尚、追求美的女性,能否抓住绝大多数女性消费者的心是化妆品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欧莱雅依靠优秀人才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营销,紧紧围绕着向世界诠释欧莱雅的时尚理念从而引发大多数女消费者的共鸣而赢得消费者的心。
 
  欧莱雅在近一个世纪的历程里,不遗余力地追求着美,创造着美。其拥有的世界知名品牌如巴黎欧莱雅、美宝莲、兰蔻、薇姿、卡诗和赫莲娜等,已为众多时尚女性所钟爱。提起欧莱雅,人们都知道她的法国血统,但欧莱雅的集团总裁却是英国人,而中国分公司的总裁是意大利人。对于一直都在推崇“美无疆界”理念的欧莱雅来说,人才亦无疆界。欧莱雅公司的员工来自45个民族。在4.8万名员工中,只有1.2万在法国,其他的全在国外。在400名高层管理人员中,有40名西班牙人、70名意大利人、40名德国人和35名英国人。欧莱雅公司女性员工业绩出色,在世界范围内49%的经理是女性。在8,000名经理人中,有2,000人握有欧莱雅的股票期权。欧莱雅的人员流动率相当低,员工平均服务时间长达14年之久。在欧莱雅,没有人关心你的国籍,中国人、意大利人、德国人、希腊人、法国人,都是一样的员工。在欧莱雅集团内部流行互相推荐,像美国和法国员工在区域之间,在国与国之间的调动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换岗的活跃是因为资源共享。
 
  欧莱雅招聘人才的标准是很特殊的:要求人才不仅要有大胆的创新精神与想象力,还要具备将梦想付诸实践的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希望招聘的人才“像诗人一样富有激情和创造力,又要像农民一样勤恳、脚踏实地”,理想的欧莱雅人应该是“将诗人和农民结合在一起”。在如今的年代里,能将诗人的才智和农民的实干融合在一起的人才,最集中的地方恐怕就是学校,所以欧莱雅招聘的主要目标是校园。和其他跨国公司招聘要过五关斩六将不同,欧莱雅不崇尚笔试,更在乎直觉和求职者的实际能力,每次招聘就像是寻宝一样,不是说计划招几个人,而是看能找到几个合适的人。“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吸引进公司”的策略,已经成为欧莱雅人才良性循环的法宝,也是欧莱雅培育后备力量的策略之一。
 
  与其他跨国公司靠猎头公司、凭高薪挖人不同的是,欧莱雅将自己的人才宝库建筑在校园招聘这块基石上。欧莱雅每年在全球招聘1,900名管理层人员,其中46%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10%的人具有初步工作经验。在人才大战越演越烈的今天,欧莱雅已将职员的招聘作为其经营战略的重要环节,并同全球110个知名的院校保持着紧密的合作。有“法国第一商校”之称的巴黎高等商业学校近25年来为欧莱雅输送了大量高水平的工商管理人员,该校还将欧莱雅的市场营销战略作为教学内容之一,欧莱雅也为他们的学生提供了大量来总部实习的机会。欧莱雅频繁地提升年轻人,经常指派一个产品经理去其他国家锻炼,这样,一个在中国开始职业生涯的员工就会经历完全不同的市场,比如日本或意大利,这会增加这个人的创造力。
 
  人员的年轻化在欧莱雅已经初具规模。在欧莱雅的整个公司中50%的品牌总经理不满40岁,25%甚至是不满35岁的后起之秀。在欧莱雅上海地区的200多名员工中,平均年龄只有28岁。欧莱雅公司将近80%的入职员工均为应届毕业生或工作经验在两年以下的新人。这种明显倾向新人的招聘策略,不但为公司的发展储备了生力军,给公司注入新鲜血液,更不断地让年轻人的新潮观念和创意冲击公司已有的概念,带动长远的发展。欧莱雅中国分公司在短短的5年中从100人发展到3,000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大胆启用青年人”的人才战略。担任欧莱雅中国公司全国招聘经理的程蕾则称,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她之所以放弃一家美国公司的优厚待遇而进入欧莱雅,就是因为“这里的年轻人非常受重视”。
 
  除了招收一流的人才外,让年轻人完全融入整个公司的经营运作体系才是欧莱雅用人之道的最终目的。欧莱雅的历任总裁都强调,要在公司内部营造一种“家庭氛围”,让新入门的年轻人尽快成为“这个家”的主人。让上海员工到法国的总部实习,目的之一就是要“认识大楼里所有的人”。今后,就可以从上海直接打电话给总部的每个人,这将大大拉近分公司同总部的关系,以提高工作效率。欧莱雅不希望用合同的形式将人“捆绑”起来,而是要使公司的每一个岗位都具有吸引力。尤其特殊的是,员工要“跳槽”,公司要检讨。欧莱雅认为,如果由于“跳槽”的发生而只雇用具备相当工作经验的人,甚至放弃对青年人的培训,这是极不明智的做法,因为青年人的第一次在职培训往往会对他未来的工作产生很大影响。
 
  由于受到法国文化的影响,所以欧莱雅通常把职业与个性紧密结合在一起。欧莱雅的目标是做“美的事业”,员工的时尚感很强,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品牌。欧莱雅给员工很大的自由空间,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甚至犯错误都没有关系。高层管理人员更是鼓励下属挑战,为公司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外企工作的年轻人,与薪资相比较而言,更重视职业发展方向,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在激励措施的制定上,欧莱雅始终坚持把股票奖励给工作最优秀的员工。这些年轻人知道,欧莱雅从来不在他们失败时解雇他们,相反地,如果他们成功了,事业的大门就在他们的面前打开,不会有任何人阻碍前进的道路,自己总有一天会得到公司的股票和丰厚的收入,因此工作非常努力,欧莱雅股票持有者的人数在日益扩大。欧莱雅的这种“管理--委任--财富”的结合,构成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
 
  为了吸引人才,使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尽快缩短适应现实商业竞争的时间,欧莱雅公司开创了“全球在线商业策略竞赛”,这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全球规模的商业竞赛。“全球在线商业策略竞赛”结合商业竞争的各种主要要素,模拟新经济环境下国际化妆品市场的真实现状,让每一位渴望成为未来企业家的大学生、研究生能够通过网络,有机会在虚拟但又近乎现实的网络空间里,管理和运营企业。参赛者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做出决策并驾驭各项挑战,最终使该虚拟企业在充满竞争的商业环境中脱颖而出。
 
  人才是企业知识资本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欧莱雅的成功在于企业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训,使之形成雄厚的团队知识资本,传统企业要成为知识型企业,重视构建团队知识资本是首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