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制改革有共识
作者 王培绿 原中共某地方党校教师
摘要:在要不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在实行什么样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关键问题上,左右各派人士具有高度共识。
几年前,孙立平认为: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社会中,改革的共识已经基本破裂。1980年代是一个对改革有着极大共识的年代。从1990年代初开始,一些群体为改革付代价的现象开始出现。但这时候,人们把这种隐痛更多地看作是一种必需的代价,是一种过渡中的暂时现象。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企改革特别是国企改制,至少断送了一部分群体的梦幻,而另外一系列改革的结果,是人们的生活更为艰难。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改革意味着失业下岗,意味着强势群体对公财和私财的瓜分与掠夺,意味着他们生活成本的增加和生活负担的加重。在被称之为改革的社会过程中,社会不公的现象与日俱增,而这种不公平感,正在日益瓦解改革在普通民众心目中的正面形象。①
几年之后,孙立平认为:现在“不改不行”已成社会基本共识。而原来说的改革共识破灭,是因为当时的一些改革已经开始走样变形,造成社会中利益关系严重失衡,甚至使改革成为“掠夺财富的战争”,由此,在一般民众中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对改革的质疑。而说今天改革共识正在形成,并不是因为人们开始重新认同过去那种造成利益关系严重失衡的改革模式,而是基于近几年的现实形成的“不改也不行”,甚至“不改更不行”的认识。
至于分歧则是集中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即在政治上是走西方化、模仿美欧的路,还是建设有中国政治特色的现代国家。②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虽然我们取得了成绩,但也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而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对立和分歧也越来越公开化、越来越激烈了。这些对立和分歧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是如何公平分配改革成果的问题,第二是建设什么样的政治体制问题。
左右派人士对立和分歧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对立和分歧在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
首先,在社会公平方面,无论是强调先做大蛋糕的一方还是强调一边分好蛋糕一边做大蛋糕的一方,他们的主观愿望都是为了让人民得到更大的的利益,他们在根本目的上是有共识的,他们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实现目的的途径和方法上。
其次,在反腐败问题上他们也是有共识的。无论左派还是右派人士,他们都痛恨腐败现象。
再其次,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他们也是有共识的,并且在建立什么样的民主制度的关键方面具有高度共识。
发展民主政治,建立民主制度,是全中国人民的最大向往,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全国各阶层先进分子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民主制度的本质内涵是选举。可以说,没有选举,就没有民主政治。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是政治参与的渠道,是社会多元利益的调节器。如果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有大体相同的意见,我们就可以说,人们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有高度共识。
一部分被称为右派的自由主义人士主张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复制西方的普选制度。普选是西方民主制度的共同特征,但由于政治经济条件和历史特征的不同,各国实行的普选制是有区别的。英国的普选制是公民选举下院议员的制度,国王和上院都是非选举产生的。英国的内阁政府由议会中的多数党组成。通过选举,选民选出下院,下院多数党组成政府,因而英国的代议制政府是典型的内阁责任制政府。政府产生于议会,并对议会负直接政治责任,对选民负间接的政治责任。美国的普选制与英国的普选制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在美国,不仅国会两院的议员,而且作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总统和副总统,都是由公民普选直接产生。美国总统及其领导的行政机关,对国会不存在责任关系,他们在选举的时候向选民负责,平时只对联邦宪法负责。
在中国倡导民主社会主义的人士也是主张普选制的。中国的民主社会主义者通过引用恩格斯的话来支持自己的主张:“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原来,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工人开始参加各邦议会、市镇委员会以及工商仲裁法庭的选举;他们开始同资产阶级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只要在该职位换人时有足够的工人票数参加表决。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在罗曼语国家里,人们也开始愈益了解到对旧策略必须加以修改了。德国所作出的利用选举权夺取我们所能夺得的一切阵地的榜样,到处都有人模仿;无准备的攻击,到处都退到次要地位上去了。”因此,中国的民主社会主义者谢韬指出,不是伯恩施坦(1850—1932)“修正”了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理论,提出了和平过渡理论,伯恩施坦只是重复恩格斯的话,继承和发挥了恩格斯对马克思和他共同创立的革命理论的反思和修正。并且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承认1848年的错误以后,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平地长入社会主义,才是《资本论》的最高成果,才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这个正统叫做民主社会主义”。③
在要不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上,被称为左派的代表人物张宏良认为,当今中国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方向不行,这个政治方向就是建立大众民主制度。大众民主的任务,就是朝着实行大众民主的方向引导,把大众民主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并且认为,直接选举是大众民主的主要原则之一。④
另一位左派代表人物大众民主引用了恩格斯在为《法兰西内战》写的导言里的话:“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的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国家中都不可避免——公社采取了两个正确的办法。第一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认为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主要应该包括实行普选制,保障每个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要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在地市级以下实行直接选举,在省级以上实行间接选举,无论是直接选举还是间接选举,都必须保证选举程序的公正公开公平,候选人都必须不少于三名,而且必须向社会公开披露个人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并认为要“恢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要赋予人民群众以真正落实和有制度保障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权利,保障公民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⑤
同为左派代表人物的孙锡良认为:“我个人不认为美国本身是个很差的国家,作为美国人,应当相对世界多数国家人是更幸福的,因为它的政府是强大的,是能够保护国民的,是能够维护国家利益的。”他也不反对复制美国的政治制度,不过他担心难于复制。⑥
通过引用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思想尖锐对立派别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表面上看起来水火不相容的各派在是否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否建立民主制度,是否实行选举制度的问题上,共识度竟然如此之高,观点竟然如此一致。
当然,我们也承认,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民主问题、选举问题上,各派也是有分歧的。我们当然希望人们的思想完全一致,没有分歧,这更加有利于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但是,社会是多样化的,人们的思想不可能完全一致,要求人们的思想一致,无异于要求舆论一致,这是与民主政治的基础思想相违背的。其实,各个派别一开始就有如此高的共识已经难能可贵了。虽然大家意见有不同,但这不正是一个天然的民主政治平台吗?
另外,环球舆情调查中心有一个调查,受访者在回答“中国是否应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时,78.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应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仅5.0%的受访者持相反态度,认为不应该改革。在被问及“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问题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提及率最高,均超过一半。具体而言,57.3%的受访者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53.0%的受访者认为目的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46.5%的受访者认为是解决中国现有的问题,15.5%的受访者认为目的是推行西方式民主政治体制,是除“说不清”外最低的。⑦前一个调查问题表明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应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后一个调查问题虽然没有问及选举问题,但分析并综合其中的数据,我们也不难得出绝大多数受访者是赞成民主选举制度的结论,尽管对选举制度他们会有不同的理解。
有了初始共识,还需要凝聚共识。在中国,凝聚共识的责任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其实,中国共产党已经凝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总之,我们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来,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⑧不过凝聚共识只是确定了未来的改革方向,这与打响改革的发令枪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共识是和谐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特征之一,是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共识不是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有共识的政治体制改革可能会成功,但有共识的政治体制改革并不必然会成功。和谐的政治体制改革不仅要具备大多数人有共识的特征,而且必须具备和谐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所有特征,这样的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必然成功。
针对目前一些人甚至不知道对手有那些观点的现状,当务之急,各派不妨从善意出发,先了解一下对方有哪些主张。从而发现对方的哪些主张与自己的主张是一致的,形成更大范围的共识。再看一看哪些不一致的主张是可以妥协的。如果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但至少应该建成一种相对平和的竞争关系,这样,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概率会高一点。如果各派有共识,但大家只说自己的主张,不愿意倾听别人的主张,即便有共识,共识也会白白浪费掉,岂不可惜。
注释:
① 孙立平 中国改革到了哪一步? 经济观察报
② 孙立平 政治体制改革处于中心地位 经济观察报
③ 谢韬 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 炎黄春秋杂志
④ 张宏良 团结起来,为复兴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⑤ 大众民主 复兴社会主义----当前的危局与出路
⑥ 孙锡良 有关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十个重大问题”
⑦ 中国民众如何看政治体制改革 环球时报
⑧ 胡锦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政治体制改革有共识
评论
2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