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哲管理咨询集团 首席专家 段磊
于医生的故事,正在绝大多数公立医院上演。
事实上,目前公立医院普遍存在财政拨款严重不足的局面,相当一部分医院的领导者都在为稻粱谋--医院要发展,医疗人员要发工资、发奖金,迫使医院不得不向经营要效益。我在给医院院长、管理人员讲课的过程中,也曾不止一次地听到这样的呼声。
在这样的前提下,医药企业通过回扣、赠送纪念品等方式对临床医生“进攻”,就变成一个不争的事实。医药企业之于医院的投入,不是慈善事业,多数带有功利的目的。在纠正医风的大趋势下,医药企业也在“与时俱进”,把简单的金钱关系变成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培训赞助,就是他们营销创新的成果,这颗糖弹更加难以抵挡。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有点像一个肝癌晚期的病人,医生不得不为他注射吗啡、降低痛苦,尽管都知道吗啡可能上瘾,对人的危害也不小,但这种情况下,也只好先解燃眉之急。
打破这一局面的关键,首先是解决医疗机构的支出保障问题,其次是医疗定价机制的改革问题,在此基础上,所谓的“医药分离”才能真正成为现实;医院有了相对充足的资金,也就不必依赖于来自药企的带有回报要求的赞助。然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这就决定了这种医院和药企之间的这种难以割舍的关系,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续。
由此,我们所需要讨论的话题就变成:如何在既定的前提下,使得这一现象变得更加富有积极意义,并将不利的一面减小到最低。
现实中,有些医院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即:将医药企业给予的回扣、赞助纳入统一管理,然后,再通过绩效考核、医风医德评价等,将奖金、学习机会等相对公平、合理地分配给医护人员。本质上说,这也不是非常合法的办法,但在财政拨款不到位的前提下,也不失为一种短期的、暂时的应对之策,它至少可以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医药企业的各种让利不再是对应于某一个医务人员,而是变成了对于整个医院的赞助,这一赞助只要是有利于医院的发展、有利于为患者服务,并且能够做到透明、公开、规范,在现阶段,医改目标明确但资源还配置不到位的过渡期,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医院将上述资源统一管理,有利于避免医生个人利益与用药的高度关联,避免因过度强化个人利益而造成对患者利益的损害,因为毕竟很多时候患者是无法做到自主选择的,难道你腿骨折了的时候,还会冷静地选择使用什么牌子的支架吗?
第三,如果医院在上述资源的分配中,能够引入绩效考核、积分制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避免“大锅饭”的倾向,鼓励医务人员勤勉工作、钻研技术、热心为患者服务。
事实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已经把“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了改革的主题,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和细化了,只是从资源的配置上,目前还难以保障到这个层面。未来,相信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上述问题将得到本质性的解决。
这让我想起60-70年代的中国,自行车、手表等耐用消费平都要凭票购买,当时“倒卖票证”是一种犯罪形式。如今,这些产品都敞开销售甚至需要努力促销了,票证不需要了,这个罪行,想犯都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