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我在台北作一次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演讲,包括台湾和大陆经济发展的比较。就共同点而言,两个经济体在发展市场制度方面都很成功。
1.台湾的经济自由化和大陆的经济改革中,都认可了市场激励机制的作用,并鼓励发展私人企业。两地银行业自由化的进程都很缓慢,但如今两地的银行业都能自由发展。在1920到1930年代,中国的商业银行盛极一时。1950到1970年代间,台湾和大陆的私人银行都不能正常开展业务,这种现象直到金融机构能自由开展业务后才改变。
2.和众多西方国家相比,两地的行政管理部门在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这是中国历史传统的结果。直到1980年代初期,大陆实行计划经济,是另一个导致行政管理部门在大陆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在台湾,经济计划曾风靡一时,直到50年代尹仲容改变了蒋介石的观念。从历史上看,晚清重臣梁士诒1907年指导交通银行的创立和1987年李国鼎扶持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积电)的建立这两件事都很相似。台积电后来发展得非常成功。两岸至今仍在使用经济计划:大陆的发改委做五年计划,台湾的“经建会”做六年计划。
在不同点方面,值得注意的包括:
1.和台湾相比,大陆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重要,这是中央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物。在市场经济改革开始的时候,大陆人很穷,商业银行体系不完善,难以满足私人部门新建企业的资本需求,使得私人企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乡镇政府建立了他们的企业(乡镇企业)来满足市场需求。他们建立的公共企业在财务上是独立的。晚一些的例子包括财务独立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是在1990年代末的企业改革中建立的。
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省、市等各级政府都很庞大。市场化改革开始后,政府官员急于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只要政府的企业在财务上是独立的,他们就能够为市场经济和私人企业服务。
2.两地政体不同。由于议员的意见分歧,台湾的制度在制定经济政策方面的效率比较低。正如美国国会难以就增加美国联邦政府债务限额的具体条件达成一致,台湾“立法院”也无法通过一些重要的经济政策。1950年代到1980年代初期,台湾当局的权力相对集中,在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方面比现在有效。
3.两地的市场经济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1)两地的大学通过提高自主决策权都能得以改善。大陆的教育部门保留了从计划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权力,这影响了大学校长和行政领导人依据学校特点来发展学校的积极性。台湾大学教员工资的制定没有大陆大学来得灵活。因为不能支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水,台湾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不仅不能从国际上聘请到一流的学者,也很难留住他们已有的一流教员和研究人员。
(2)两地在建立私人企业方面做得都不错,不过大陆做得更好。大陆政府积极鼓励、支持有智之士创建成功的企业。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支持施正荣博士建立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3)台湾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限制甚于大陆。这主要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过去,台湾企业在大陆投资建立某些企业是受到限制的。这包括限制王永庆在大陆设厂生产塑料产品。目前这种限制已经减小。然而,台湾历届“总统”政见上的差异仍然会影响到台湾的经济发展。对商业投资而言,经济上的不确定性总是不利的。众所周知,陈水扁和马英九的政策变动都影响了台湾经济活动。与下届“总统”选举相伴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经济活动。在大陆,新一届政治领导上台不大可能对经济活动作重大改变,包括两岸的贸易和投资。
1980到1990年代,在发展市场经济方面大陆要向台湾学习。如今,恐怕台湾要向大陆学习如何促进市场经济活动。在大陆经济活动活跃的地区市场经济更具动力。
台湾与大陆经济发展的异同
评论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