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二三事
周末在家收拾房间,偶然翻到一本《中国典籍与文化》,其中刊有历史学家邓之诚先生的遗作《五石斋文化札记》。邓先生有写日记的习惯,几乎每天读写,其中,一九五零年一月十三日,记有他与张伯驹之间关于袁世凯及后人的一些“闲谈”。便读了起来。
收藏家张伯驹也是河南项城人,其养父(大伯)张镇芳是袁世凯的表弟,民国后曾担任过河南都督,并成为袁世凯称帝的“帮凶”。张家与袁家过往甚密。张伯驹与邓之诚关于袁世凯的“闲谈”,或许对研究袁世凯有一定的价值。
一,袁世凯做军阀多年,后又担当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大总统多年,手中批过的钱财不计其数,犒赏下属,收买政客,从不吝惜钱财。但个人并没有什么财产。袁世凯死后,张镇芳主持了袁氏子女的分家,袁世凯的24个子女,每人只分到了两万块钱,加起来不过五十万块。“唯老六富有,馀有沦为乞食者”。作为袁家长子的袁克定,到了1950年已经是穷困潦倒,只能吃“白薯、杂合面”。寄住在表弟张伯驹家的前院偏房里。
二,对于袁世凯称帝一事,已经贵为大总统的袁世凯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是袁世凯本人的皇帝梦,有人说是袁克定的唆使,更有人归咎于杨度等人观念。在这里,张伯驹给了邓之诚另一个解释“袁称帝受英、德唆使,欧战既起,英德无力东顾。日本乘之,而段、冯因之倒戈。”“护国军之起,蔡锷受日本助款二百万。”这就是说,袁世凯称帝是受欧美等国家,尤其是当时实行帝制的英国和德国的影响。在皇权并不影响民主体制的榜样之下,袁世凯有意效仿了。无奈,国人(甚至包括袁世凯本人)都把君主立宪制度与2000多年中国的封建皇权等同起来理解,于是悲剧就发生了。当然,“袁之败,实由日本以二百万资蔡锷入滇起义讨袁。”(1948年12月6日)
日本也是君主国家,日本人以效忠天皇为己任,更认为皇权能积聚民族力量。所以,日本人是不会有反对皇权的思想基础的。可见,日本人反对袁世凯称帝,除了袁世凯在朝鲜时与日本人有过过节之外,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想让中国有一个稳定的局面。而没有“皇帝”的结局就是军阀割据,日本人便趁虚而入了。蔡锷所谓的护国军,赶走了称帝的袁世凯,却把日本人迎了进来。日本人的钱不是这么好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