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为福利而生


   虽然狭义的福利严格来说是一个经济概念,然而当代福利思想体系与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却表明:社会福利是需要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支撑的复杂社会体系。现实世界中一个国家国民享受的福利及社会保障的水平与质量取决于众多的因素,而认识水平无疑是最重要的,认识水平或曰觉悟的高低则直接涉及到该国的社会文化传统与国民的基本

 
  对当代福利经济学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将社会公正理论归纳为三派,从传统的功利主义、自由至上主义和20世纪70年代问世的罗尔斯正义理论。
 
  功利主义或效用主义(Utilitarianism)的创始人是英国经济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在詹姆士.穆勒(James Mill)、约翰.史图亚特. 穆勒(John Stuart Mill)父子及一大批西方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功利主义哲学在边际主义革命以前成为古典经济学派的核心柱石,而且也是当年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及心理学的主流意识形态。旧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A.C.庇古和新古典经济学大师马歇尔的社会公正观也是属于功利主义倾向的。
 
  功利主义的社会公正观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追求幸福,能促进和保障社会最大多数成员的愉快、幸福与善的一切行为与准则,就是公正的。这种评价社会公正的标准是社会中个人福利总和的大小,即所谓“最大幸福原则”。但是功利主义哲学不考虑行为的动机而只以行为后果为价值判断标准,同时隐含了要求某些社会成员在达成社会最大幸福值过程中为他人的利益做出牺牲,也没有考虑对相关人群进行补偿,这两点在现实中显然会引起很多人的反对。
 
  20世纪最具影响的现代自由主义思想家霍布豪斯在《自由主义》和《社会正义之要素》中提出,关心个性发展的自由需要一种合适的平等概念,“没有平等的自由是高贵声音和悲惨结果的代名词。”
 
  国民福利就是当今世界相对公认的促进国民收入分配均衡化,熨平经济波动的积极性政府行为的主要内容之一。经济的长期繁荣和稳定增长是国民获得经济上便利、自由和安全感的主要保障或体现,这点实际与自由主义原则及政府的职责目标并不冲突。同时,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与国民福利事业蕴涵的人道主义情怀,在当今西方社会,哪怕是最顽固的自由主义学者也不会公然反对。道理其实很简单,政府兴办福利事业在本质上是给国民发钱或提供物品与服务,是一种促进国民消费的活动
 
  国家负起“文明与福利”的职责
 
  庇古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则出发,认为穷人货币收入增加一英镑的效用要高出富人,再依据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得出将收入从富裕群体转移到贫穷阶层从整体上增加了一国经济福利的结论。所以庇古主张政府采取转移支付的手段提高国民福利、促进社会公正,他提出的收入均等化及转移支付概念可以被视为现代福利事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之根。庇古在其《福利经济学》著作中依据边际效用基数理论提出两个基本福利命题:
 
  A、一国的社会福利应该和国民收入成正相关关系,即国民收入越高,社会福利则越大。
 
  B、国民收入的分配越均等,社会的总经济福利就越大。
 
  政府通过好的公共经济政策选择来增加社会福利。瑞典学派的核心认识是:资本主义制度在生产体系上是优秀的,但在分配制度上是糟糕的。基于此根本判断,该学派倡导混合经济与福利国家体制,要求政府通过国家干预手段实现两个基本经济政策目标:其一是熨平经济的周期波动,其二为推动促进收入均等化。
 
  新剑桥学派非常强调充分发挥国家税收对缩小贫富差距的功效,而新凯恩斯流派通常只将税收看作调节总需求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工具。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度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收入不均等;消费税应将奢侈品消费作为征收重点,而对生活必需品应予减免税;遗产税政策应该以抑制社会食利者阶层的收入增长为核心目的,除了给寡妇与孤儿留下适当的终身财产权外,政府应该执行“没收性的遗产税政策”(不针对服务于社会的生产性或非赢利性社会事业的这块富人遗产)用于公共目标;政府减税目标当以照顾低收入者为优先,不分收入大小一律按照同等比例减税或减税的最大受益人是最富裕的财团或个人都是不公平的。尽管新剑桥学派并未就社会保障制度提出具体主张,但他们却就收入均等化贡献了六大政策主张:
 
  1)实行累进所得税制以改变社会不同阶层的收入不均等。
 
  2)实行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以消除私人财产的过于集中,抑制食利阶层收入增加。同时政府将获得的财产及其收入用于社会公共目标,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状况。
 
  3)政府负责花钱组织对失业者的技能培训,从而使他们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从事收入较高的技术性工作。国家还应通过财政转移给予低收入家庭以一定的生活补贴,增加其收入。
 
  4)国家执行审慎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财政赤字,追求平衡预算。此外,政府当制定促进工资增长略高于经济实际增长率的政策,以改变不干预情况下因工资与利润冲突的基本矛盾而呈现的劳动者所得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占国民收入分配的份额向不利方向变化的趋势(中国近二十年来就出现了非常经典的状况,经济在稳步增长,而国民工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却持续下滑),从而在经济增长中逐渐扭转分配的不合理。
 
  5)实行进出口管制政策,促进优势产品与服务的出口,增加国内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提高劳动者的收入。
 
  6)政府运用财政盈余来购买私人公司的股票,将公司股份的所有权从私人手中转移到国家手中,从而抑制食利者阶层的收入,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收入。
 
  新凯恩斯主义者得出的重要研究结论是:主要由于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相对价格粘性的因素,市场具有不完善性或者说市场在经济波动时会失灵;在真实世界中,劳动力、商品、信贷、保险领域无法自动实现市场出清,也就是说劳动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均存在缺陷,即使在做出承认自然失业率的让步后,政府也应该在市场经济面临持久性的巨大冲击时采取干预行动。
 
  新凯恩斯主义主张的国家干预方式是粗调(Coarse--tuning),既不同于凯恩斯的主张也有异于保守主义经济学提倡的微调(Fine--tuning)。由于受雇者能通过罢工、跳槽及工会保护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资本方也出于种种考虑而愿意在工资上让步,所以西方职场中通常在职者的工资总是高于理论上的均衡值,如此则无法实现劳动力市场出清,且必然导致部分社会成员的非自愿失业。是为工资粘性理论。失业现象对厂商是有利的,但对社会显然是不利。
 
  现代世界普遍将社会福利事业视为积极的社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