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记录了青岛的奥运史
|
作者:本站原创
|
|
8月7日起,我们《百姓说事》推出了一档新栏目《帆都人物》,每周都会带大家去认识一些与帆船、与奥帆赛有关的人物,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奥帆情结。
奥运会帆板项目的银牌得主张小冬、中国第一条帆板的研制者王立、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金镶玉”的设计者肖勇、申办奥帆赛的功臣韩惠燕……16天里,我们和您一起认识了这些为奥运做出过贡献的人。
在每天的《帆都人物》人物中,您都会见到一个名字--姜茂森,我们栏目与他合作,引用了他《帆都人物》中的内容。
姜茂森为青岛奥运史的研究做了很多工作,却没有把自己写进书中,那么今天的《帆都人物》,我们就给您介绍这本书的作者姜茂森。
青岛奥运史改变认识误区
姜茂森本身是研究青岛文史的,方向是青岛的近现代史,如今他是青岛帆船之都研究会的总监,也是青岛市目前唯一一个研究“青岛奥运史”的人。
其实此前,姜茂森对体育并不是十分关注,接触得也很少,让他下定决心要深入了解青岛的奥运史,与人们对奥运、对帆船运动认识上的误区有关。
“我身边的人,很多都以为青岛和帆船、和奥运扯上关系都是这两年的事儿,就像一提到奥运在中国,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今年的北京奥运会一样,真正了解奥运会在中国历史的人不多,了解奥运会在青岛的就更少了。”姜茂森说。
姜茂森在进行文史研究时,会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他告诉我们,其实早在1932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中国就参加了。“中国代表团的教练宋君复是当时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体育系主任,他带领刘长春等人参加了这届奥运会,实现了中国奥运史‘零的突破’。”
三年间访上百位帆都人物
起初,姜茂森是想通过影像和整理的资料为青岛这座城市写一部《帆都传》,但后来姜茂森发现,如果单纯写历史会显得很空洞,所以他想到了通过那些曾经与帆船、与奥运相关的人物来讲述一段段历史。
“人文工作者往往把青岛奥运史理解为体育方面的内容,很少去关心,而从事体育、包括与帆船运动有关的人员往往把它归于文史方面,这样就使青岛奥运史一直处于一种‘真空’状态,”姜茂森说。
在三年多的时间,姜茂森采访了103位帆都人物,得到了2008个名人的签字。“在我采访过的人物当中,有上世纪50年代的帆船运动员和教练;我也把青岛历史上的所有奥运火炬手都采访到了……”
对于那些他寻访过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姜茂森认为,“谁也无法将他们从青岛奥运史中剥离出去。”姜茂森说,他们有的亲身参加过奥运会,有的甚至参加了几届奥运会,而这些从来没有被人“打开”过。
费尽心思找到寻访对象
写奥运史是件严谨的事儿,姜茂森为了寻找采访对象也是费尽了心思。
为尽可能搜集到第一手资料,他甚至找到了当年在青岛从事航海运动现在已移居外地的教练员。与青岛奥运史有关的文化现象他也在一一研究,经常为在枯黄的档案里寻找到的“奥运”蛛丝马迹而感到兴奋不已。
姜茂森告诉记者,很多上世纪50年代从事航海运动的教练员很难找。“杨象贤是中国第一代航海多项运动运动员、教练员,他为青岛早期的航海运动做出了不少贡献,在确定他为采访对象后,我通过各种关系想要找到他,但很多当年和他共事的人都不清楚他的去向,最后我辗转联系了无锡体校,才找到了已经退休的杨象贤。”
后来,姜茂森觉得只写与帆船有关的教练员、运动员并不能全面反映青岛的奥运史,所以他又把范围扩大,为奥帆赛升旗的武警官兵、给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画像的画家等都成了他《帆都人物》的采访对象,这也丰富了青岛的奥运史。
开设博客推广青岛奥运史
姜茂森对记者说:“《帆船人物》可以包容的东西很多,它也是我努力把‘帆都人物’做得更好的一个方向。”
除了《帆都人物》的撰写,姜茂森还做了很多与宣传青岛的奥运历史相关的事儿。“几个月之前,我在奥运官方网站开设了一个奥运博客(http://fanduzhuan.blog.sohu.com),推广青岛的奥运史,通过网络让全世界知道青岛奥运发展的历程。”
另外,姜茂森还准备完善帆都人物的采访,“还有一些人我没有采访到,接下来我要继续努力。”
如果把奥运史比作帆船,那么为青岛的奥运、为帆船运动做出过贡献的人就可以比喻成升帆的人,是他们一点点将帆升起。
姜茂森给记者打了个比方:“升起的帆总会有收起的时候,但收起帆的时候,忘掉了以前升起过它的人们,或者连打造帆船的人都忘掉,早晚有一天会迷失方向。”
姜茂森做的,正是记住他们的工作。
(传媒记者:杜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