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城里头非常重视城门。最外头一圈是个大城,里头还有个小城。然后城上呢,每面有三个城门,这是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式的设计,实际上很难找到这样的城。迄今为止在我们中国的考古发掘中没见一座这样的城。这种方方正正的,尺寸差不多的,因为地形没有那么完整的,没有那么平平整整的,或者这种理想化的地形。中间是宫殿,一边三个城门,但是它体现出那种思想,已经在我们的都城建设当中都完全体现出来了。比如城门,一边三个城门,一共十二个城门。城门呢,每三个城门,对着道路。大家看一条道,那是道路,对着城里的道路。中间呢,正好是一个宫城,就是国王皇帝办公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紫禁城,或者说我们现在的故宫。当然因为现在大家见不到城门了就不好理解这个了。大家知道城门和一般门不一样,城门都是有三个门道,一个城门有三个门道,中间是国王走的,两边有的是左出右进的,两边是老百姓走的,皇帝是中间走的。你们现在看一看城门也是一样,北京有保留下来的不是一个,有一个门洞是简易的。真正皇帝要通过的地方,都不是一个门洞,都要留成有三个门道。而这个制度呢,中国很早以前就出现了。这里看到的二里头遗址,有一号宫殿遗址,这宫殿遗址南面是个大门,一共四个方块,方块是什么呢?方块是夯土墙,中间是门道,走人的,走车的,有三个门道,门道里那么个院子,不大的一个院子,东西才一百米,修那么大一个大门。大门和殿的宽度差不多,中间留三个门道。它这个显示出一种制度,谁走哪个门,谁走哪个门道,显示一种地位差别。进入了国家,所谓社会就分了层次,层次指什么?指人分了层次,分了等级,哪级人该走什么样的门。因此都城是一个级别的产物、社会分成级别的产物。因此在它的城门建筑当中要充分体现出来。这种门道制度,在中国都城是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这是唐长安城叫含光门,皇城的,大家看看也是三个门道,也是三个门道。当然也有个别的,到了唐代的时候,唐长安城的正门,其他门是三个门道,城门正门变成五个门道了。更显示因为到了唐代,盛唐时期,我想可能也许是当时的皇帝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盛世了,修城的时候,城门五个门道。但是一般来说,都城的城门都是三个门道,这在中国形成一个制度,影响挺深远的。这个制度的形成,和作为一个都城,实际是等级社会的一个产物,是直接相关的
古代非常重视城门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