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庙和社稷


  宗庙和社稷,宗庙呢是在中国很早就有。古代人说,要修建房子之前呢,先得修宗庙,“宗庙为先,宫室为后”。为什么修宗庙呢?宗庙是祭祖宗的,包括我们现在有今天,就是因为有我们自己祖先的,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自己。因此,中国这个传统的观念对宗庙的祭祀非常重视,反而对神庙不是太重视。大家知道西方特别祭祀神庙,神庙特别发达,在我们故宫里头应该说主要是太庙。在历代都城里头,应该说宗庙在所有的庙里是占最重要的地位,最主要的位置。越是久远,对中国来说,宗庙在中国的位置,在都城里的位置越重要。比如我们说先秦时期,秦朝以前,我们现在考古发掘,发现的在秦国的首都雍城现在宝鸡一带,凤翔县。它的宗庙和宫殿并排,一个在西边一个在东边,都在宫城里边,两个是并排的。到了秦朝的时候,宗庙就不行了,到了秦迁都咸阳以后,到了秦始皇那个时候,登基上台以后,当了国王以后。他的宗庙老祖先的宗庙,搁在了他原来的首都雍城,新建的宗庙搁在了咸阳城南边的渭河南边。司马迁在《史记》当中说得很清楚,宗庙已经从宫殿区移到外边来了。统治者已经意识到,把宗庙当成一种宣传的东西,实际突出了他的地位,什么地位呢?突出他执政者当前的统治地位,他是最神圣的。宗庙是为了证实他的统治的合法性的,因此不是并列的。到了汉代宗庙就彻底摆在什么位置上呢?摆在了宫殿的南部。所谓左祖右社,一个在它东南角,一个在它的西南角,就是现在的北京城。你们可以看看明清北京城,一直继承这种做法。太和殿是皇帝登基的大殿,但是太庙和社稷,分别在它的东南和西南,一个好像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一个在中山公园,它并不是和它并列的。这种位置的变化,也就说明一个统治者他所体现出自己的一个统治理念的变化。这个礼制建筑,当然再变化,他还是每到一些重要的事情,还要到宗庙去祭祀,去祈求去,不过那都是一种形式。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这是为了统治的一种手段,要突出他自己。因此,要突出自己怎么突出呢?在都城建设当中,就要突出自己执政的办公的大殿。比如突出太和殿,突出自己中轴线的地位,突出自己居中的地位,居中央的地位。而包括你的宗庙和社稷,都要放在从属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