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中国地区间差异


   中国政府制定了在2020年之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推进“国内版自由贸易协定(FTA)”、“国内版雁型模式”以及“国内版政府开发援助(ODA)”来缩小地区差异。

 
  国内版FTA
 
  中国始终积极推进与邻国之间自由贸易协定(FTA)的谈判。FTA成员国(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越高,互补关系越强,效果越大。较中国与邻国之间相比,中国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更高,互补关系也更强。但是,中国国内地区间依然存在壁垒,尚未形成统一市场。为了使中国经济走上一个新台阶,首先应该全力推进国内各地区之间的FTA。这对缩小地区间差异十分有益。
 
  尤其是如果排除了户籍制度等制约劳动力移动的障碍,那么劳动力就会由薪酬水平低的内陆和农村流向工业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城市。这虽然会导致生产的日益集中,但收入水平则会趋于平均。之所以这么讲,是由于外出打工者给家里寄钱,对于寄入地区来说,这些钱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不仅如此,在沿海地区,通过劳动力的流入,可以抑制薪酬上涨,而在内陆地区,劳动力流出是薪酬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已经有超过两亿五千万人的流动劳动人口,但由于他们在打工地没有户口,从而在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受到较多不公平待遇。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革限制人口移动的现行户籍制度,允许人口自由流动。
 
  国内版雁型模式
 
  除了劳动力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移动以外,反向的资金流动也可以缩小地区差异。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通过直接投资,从日本开始逐步扩展到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东盟(ASEAN)以及中国,即所谓的“雁型模式”。
 
  一直以来,雁型模式都是以国家为单位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巨大差距的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区之间也可能形成雁型状态。长期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为支柱,实现了高速增长。但是,近年来沿海地区薪酬和土地价格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丧失竞争力。为了寻求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不仅外资企业,中国企业也很快不得不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将生产基地移至内地。由中部和西部构成的内陆地区作为投资场所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现状来看,来自海外的直接投资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很少投入到内陆地区这主要是由于基础设施构成瓶颈。因此,要实现国内版的雁型模式,完善基础设施必不可少。
 
  国内版ODA
 
  通过中央财政实施地区间的税收再分配,即国内版政府开发援助(ODA)也是缩小地区间差异有效的手段。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对中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与中国相比,日本的地区间差距非常小。这主要是以“地方交付税制度”为代表的地区间财政转移发挥了重大作用。“地方交付税制度”是指将税收的一部分由政府作为国税征收上来,根据地方财政情况以及从保障的角度,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再分配。实施这种措施,主要是为了缩小都道府县以及市町村等地方自治体间在税金等收入上的差距,确保每一个地方自治体都能达到一定的行政水准。
 
  通过财政对地区间的收入实施所得再分配,将势必使有的地区受益,有的地区受损,因此会招来较强的抵触情绪。但是,在中国,收入差距悬殊已经有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保持长期稳定增长,必须尽快实施以强化地方交付税为中心的税制改革。
 
  如能同时推进国内版的FTA、雁行模式和ODA这三项政策,地区间差异就有可能得以在较短时间内缩小。现任中国政府早就开始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并将缩小地区差异作为其主要政策目标。因此,虽然还有待完善,但与国内版的FTA、雁行模式和ODA相类似的政策已得到初步实施,其效果也开始逐渐显露。
 
  2007年后,内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一直超出沿海东部地区。有人认为这种“西高东低型的增长”只是一时的现象,但由于发达地区长期缺乏劳动力,按照国内版雁行模式的趋势,今后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的大规模产业转移也会不断继续,并给当地带来发展的机遇。这也意味着,今后中国的地区差异会逐渐缩小,发展主轴也将由沿海向内陆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