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22岁的大三学生刘路,由于破解了堪称国际数学难题的“西塔潘猜想”,被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还获得百万元奖励。此事引起了广泛而又强烈议论,其间有人赞赏这种唯才是举的不拘一格,也有人发出了“荒唐”、“奖励太过”的质疑,还有人发出了“草率”和“伤仲永”担忧。宏大的是非争论当中,2012年3月29日,人民日报以《“22岁教授”背后的喜与忧》为题,也发出了“怎么看‘22岁教授’”的声音。
毋庸置疑,正教授职称是有些人穷极一生的梦想,也是有些人穷极一生甚至都无法实现的梦想。按照一般晋级正教授职称的“路径”,研究生读3年、博士读4年,成为讲师后再升为副教授、教授,每级认定一般最少都要花掉5年时间,其间还有不少科研项目、教学、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而刘路用一篇论文缩短了普通学子与正教授职称间近20年的距离,22岁就完成了从学生到教授身份的跨越,这自然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事情,更是诸多人士认为“荒唐”、发出质疑的主要原因。
然而,年龄小就不可以成为大师吗?答案是肯定的。古时有甘罗十二岁任宰相的标杆示范,战争年代我军有十八九二十几岁就当师长、军长的诸多案例,学界更有胡适28岁就任北京大学教授的铮铮事实。因此,刘路22岁被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并不稀奇。
人们之所以对刘路事件发出质疑,大多是受限于论资排辈细想的影响。因为按照正常的职称晋升渠道,正教授级别几乎是40岁以下学者所根本不可能得到的殊荣。正是因为如此,“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固定思维模式之下,部分学者才忽略其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而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地揣度起来,愤愤不平起来,以至于“草率”、“荒唐”的声音不绝于耳。
我是眼见过教学30余年而毫无建树的所谓“教授”的,也是眼见过站立于讲台30余年而并不知晓专业基本知识的教师的,更目睹过以钱财为重甚至钟情于打情骂俏的教育专家的,还瞻仰过没有任何新意以抄袭为能事的学术研究论文的。与这些所谓的“高级教师”、“教授”、“学者”相比较而言,刘路对数学研究的热情程度与钻研程度,刘路的研究成果极其在国际上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令这些碌碌之辈所汗颜所羞耻的。而他们所发出的“草率”、“荒唐”声音,也恰恰反映出了其内心的匮乏与不得平衡。
刘路的父亲是一家国企的后勤工作人员,母亲是一家企业的工程师。从背景上来看,他既不属于“官二代”的范畴,也算不得“富二代”,其被聘为正教授级研究员也好,获得百万元奖励也罢,都是与“腐败”毫不相干的,既然这是一种与“腐败”、“潜规则”毫不相干的“破格提拔”,既然不少国家的研究机构都向他投来了‘橄榄枝’争抢这个年轻的学者,那么我们打破职称晋升道路上的束缚,给他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清心于数学研究、致力于科研攻关,又有何不可呢?诚如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所说,“人家本身就有教授水平,为什么不给他评教授?”
西塔潘猜想,是199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西塔潘提出的关于拉姆齐二染色定理证明强度的猜想,10多年来海内外著名研究者一直努力都没有解决。无论这个“西塔潘猜想”算不算是世界上的一级难题,别人都破解不了的时候刘路破解了,这就是他卓越的证明,更是中国数学研究领域的一巨大突破。如此景状之下,设若刘路没有资格获评教授,谁还有资格获评教授?
刘路22岁获评教授,给中国的人才遴选机制提了一个醒,也给中国的教育提了个醒,更给千千万万的中国学子们提了个醒。中国是到了该打破“论资排辈” 遴选人才的时候了,中国教育是到了该打破“以分数取人”的时候了,中国学子们们是到了该懂得“学有专长”这个道理的时候了。——刘路无论中学还是大学,学业成绩最多属中等水平,但从小到大对数学都很感兴趣,要么在上网看资料,要么在图书馆看书,“很少玩游戏,说话也较少”。这种以潜力积聚实力的精神,实在是值得太多太多的人去反思、借鉴、去学习!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不拘一格选人用人,让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学者脱颖而出,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地一种最有效方法。其实,破解钱学森之问并不复杂,那就是多培养一些“专才”而非通才!——“22岁教授”,给学界领域沉寂的中国,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感动与感喟!
(李吉明2012年3月29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