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社会的各类矛盾冲突,似乎只有改革才可调和。上至中央,下至基层都在试图探讨中国的出路和未来,但共识恐怕应该还会停留在改革之上。虽然,共识需要进一步达成,也需要不断在利益群体之间抗争,但从中央多次的喊话中(《人民日报•深化改革认识论》近期专门正在撰文评析改革),我们无不寻觅出改革的讯息正如春天般来临。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施行三十余年,现今,开放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但改革却远未触及原有及现有体制之弊。权力在开放中不断扩充,中央权力急剧增大,但是,基层政权却不断遭受民众抵制和不满。从上到下,权力滥用有增无减,权力把持一切的中国社会,一切都以权力的威严而摆平,但是,权力免不了的作恶和滥用使得规则和法律成了摆设。当国人都祈求矛盾冲突以领导人之治而解决时,法治在中国社会便慢慢让位于权力领导。而任由权力把持一切的中国模式持续下去,中国社会必将走向万劫不复,所以,必须给权力以限制,让权力在约束和规则下运行,如此,才能遏制权力这匹野马横行无阻莽莽撞撞。
而改革虽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但是,派别之争在中国社会依然存续,亦可以说,中国社会的改革浪潮亦伴随着派别之争的较量和博弈。一种是体制内人士,至于那些人可归入体制内,在此无需多言,按照我们大致的收入来源便可知晓。这群体制内人士认可现有国家制度,认为改革可有可无,但不改革便等死的论调已在民间积蓄。很可能,不改革,还可能酿成新一轮矛盾冲突,那时,并非维稳可以制止。不改革,便等死,改错革,便赴死,已成民间共识,而至于如何改革,这是达成改革共识基础上的下一步努力,但是,改革的行动和举动却必须迈出和行进,以此才能切合和回应民间呼声。
改革也本是利益重新分配的规则治理,是规制权力和限制权力滥用的权力约束。体制中人,身在其间,分享权力,利益均沾,捞取资本,坐享其成。当然,体制中的改革派依然将人民的呼声看作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而毕竟他们属于少数,但却不容忽视。虽然他们也分蛋糕,但他们更关心蛋糕如何做大做强,然后再如何公平分配。而这个国家分蛋糕的人多了,国家势必陷入没落,因为没人愿意做蛋糕,谈何分?而做蛋糕的人多数却还想着分蛋糕,但蛋糕就那么多,分的人多,做的少人,那么蛋糕无以平均分割,势必还会在内部产生分歧,而这,便是这段时间内中国政坛新闻不断刷新的缘由。上至中央,下至县委,都免不了有分蛋糕不均的情况产生,有权的较量权力,没权的寻找权力依托,或是将“拼爹游戏”纳入权力格斗。做蛋糕的人慢慢趋少,中国社会的经济增长也将陷入瓶颈之困。现今,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依托的是廉价的人力资源,但随着人力成本的逐步升高,民众的权利意识觉醒,都在想着分蛋糕可以坐享其成,那么,经济的持续走低也将在所难免。
而体制外多数人为民分忧,为国解忧,认为现有制度必须革新,而且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危险时刻,否则有发展陷入瓶颈、民众陷入焦虑、经济陷入停滞之困。网络中,改革的论点甚嚣尘上,微博中,改革的声音熠熠生辉,但在纸媒中,改革的论点虽有体现,但都谨小慎微,如果不是《人民日报•深化改革认识论》的改革评论,恐怕改革只会成为镜中花,好看但却不好用,而且摸不着。但是,改革也并非我们一般人可以左右,作为围观群众,我们顶多只是充当人民呼声中的一员,但也正是一员,所有才有了人民呼吁改革的共识形成。网络时代,亦别忽视自己的声音,虽小,但却在影响他人,特别是公众人物,一呼百应的集聚效应足以让粉丝们欣喜,改革马上就要来了,我们必须做好改革的准备和铺垫。其实,这并不是瞎折腾,而是切切实实的公民行动,普通民众本不可能参与改革,只能以呼喊而要求上面下达或是倒逼改革的步伐迈得更快一些,也正是因为倒逼作用的使然,《人民日报•深化改革认识论》的改革评论也便顺势而出。
此外,改革还面临方向和路径之争,到底施行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有何发展弊端,未来的改革之路将走向何方,又将采取何种举措和方法,这是摆在当下中国面前急需回答和解决的难题。而现有体制,无不表露出权力傲慢和滥用,似乎,在一切有权的地方,民众对权力的憎恶都是有增无减。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法治越是遭受严重摧残;越是经济依赖房地产为主,强拆越是侵害民权;越是天高皇帝远的穷乡僻壤,人治模式越是有市场。在广东一带的改革开放较早之地,似乎法治更易成为政府的行政准则,为民服务的承诺才更容易落实和体现。而在其他比不上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国地域,法治正在权力的诱导下渐行渐远。而如果,任由现有权力掌控一切的体制一直持续下去,民怨和民怒势必哪一天将达到顶峰和临界,那时,再大再强的改革都将无济于事,而我们冠之以维稳之名的“维稳办”在那时也只会成为难抵民众呼声的马前卒。无以作为,因为难有作为,无以抵挡,因为不敢抵挡,无以抗衡,因为抗衡不过。
本身,改革理应力保民权和民益增进,理应革除权力背后的灰色收入,理应将为民服务落到实处。且在现有体制内,改革还应让权力更加受到约束和规制,让体制中人成为人民信赖的群体,让民众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虽然,还会有人愿意进入体制内,但不应以捞取权力资本和金钱获益作为衡量标准,而应以体制作为和为民服务作为追求。但现如今,本是服务政府的体制却已异化为管理型政府,而管理便意味着唯我独尊,万民服从,独家垄断,而服务意味着敬畏百姓,官以民为主,权力毫无架势,只会顺从人民。在管理型政府中,政府开支不断攀升,官员财产申报迟迟难见起色,民权不断遭受蚕食,民主不断被玩弄,民生一再令人失望。而公务员报考却不断深受年轻人热捧,多数人热衷公务员职位并不是抱着为民服务的初衷和福祉,而是看重公务员职位的权力诱惑,还有权力背后的资本和金钱获益。这样,改革的首要目的便在于革除体制内的权力获益和金钱获益,因为分蛋糕的人不应额外赚取利益,因为这些都是纳税人的税款在供养着体制内群体。而当公务员报考何时成为一种平常心态被年轻人看待时,或许那时的改革便已初见成效。
而多数人报考公务员之外,另一层隐含的寓意在于,身在体制外,无法拼得过权力染指背后的社会竞争。试想,一个在大学期间“不学无术”的年轻人毕业之际便可通过关系进入事业单位,然后再通过“内招”或“特招”进入体制内,这样的社会竞争怎会让毫无权力可用的其他年轻人信服呢?所以,稍微可以在公务员考试中拿到名次的年轻人,多把公务员报考看作未来发展前景走向快车道的通行证,因为在社会竞争中他们拼不过权力,那么,便想着在权力之内分享权力利益。而且,屡次报考公务员而不进,当命运有一次垂青他时,他进入体制内的痞子之气更会发酵,因为好不容易进来,以前因为考试而失去的利益他都想捞取,而这,便是年轻人进了体制人多变坏的佐证。
当然,我更愿意将年轻人多半奔向体制内理解为现实的残酷竞争和权力左右中国社会一切背后的个人努力无以自救。但无论如何,在未来的中国社会,体制内的权力获利和金钱获益应该受到严厉限制和约束,而这,也应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社会竞争的发展模式更应以才能和品行作为衡量标准,毕竟,任何一个社会,如果都以权力指导一切作为衡量尺度,那么,社会的发展势必陷入停滞。所以,要自由,要权利,要民主,这是世代中国人的期望和梦想,需要我们一直努力追寻和实现。但直到国之建立几十年后,这些“权益”却依然难以尽如人意。我们的自由被刑诉法修正案第73条和83条废了,权利被权力滥用废了,民主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废了。而今,只有再次的改革才能切合和回应民间的极大呼声,才能践行自由和民主的远大梦想,才能将权利实现和保障落到实处和益处。当改革的呼声响彻中华大地,激荡着每一位中国人的澎湃心扉;当革新的号角业已奏响,洗涤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心灵。下来,改革的步履和脚步便会慢慢行进,虽有艰难,但一直在迈进,虽有阻隔,但一直在抗争,虽有险恶,但人民的欲求和呼喊却不容忽视。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作者:谭敏涛)
不改革,便等死,改错革,便赴死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