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退市玄机或许就是要“全身而退”
中国互联网第一阵营近年来曾被形容为是一个单词——“TABLES”,即T是腾讯,A是阿里巴巴,B是百度,L是雷军系,E是周鸿祎系,S是盛大和新浪。而现在,字母A和S所代表的两家上市企业阿里巴巴和盛大已先后宣布退市。
总部位于上海的盛大网络于2月15日宣布,公司已完成了私有化。曾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盛大网络成为海外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中首家实现私有化的公司。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21日晚间宣布,计划把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实施私有化,这是继盛大网络后,又一家宣布退市的互联网巨头。网民热议:在上市热潮下,互联网巨头为何纷纷撤退?大家争先恐后退出,“上市圈钱”难道不再受捧?
各方猜测互联网巨头退出谜底
对此,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接受采访时表示,“盛大、阿里巴巴私有化的一个大背景就是它们在海外的股价长期低迷,市值一直低于投资人预期。另外,对这些早期上市的中概股来说,IPO作用已经完成,该圈的钱也早已经圈完,所以现在可以说是胜利大逃亡。”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看来,过去互联网风险投资体系不够完善,国内互联网企业之前大多是到海外上市,但目前国内大环境正逐步改善,互联网企业很可能“弃洋从中”,回归A股。
除了海外股市低迷外,转型压力也让互联网巨头“喘不过气”。由于上市公司有着严格的业绩增长要求,势必将影响到战略转型的投入。以盛大为例,其目标是发展成为“中国的网络迪士尼”。易凯资本(微博)认为,退市不仅将有助于释放公司的真实价值,同时也将为后续盛大旗下诸多的资本市场操作腾挪出更大空间。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张亚男向记者表示,“私有化也有助于扫清阿里体系业务的重组障碍,将B2B、网上零售、支付等业务体系重新构架,未来重新在美股等地上市可能会有比较好的市场表现。”
其实自2011年以来,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及港股私有化风起云涌。截至目前,已有数十家中国公司从美国三大市场退市。上市公司私有化其实是很正常的一种决策,越来越多的公司如此操作,多数是因为当前国际资本市场本身环境不好,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公司的效率。企业难道不再热衷上市圈钱?张亚男向记者明确表示,盛大、阿里的私有化,只是个例。“不能说企业不热衷上市,只能说不以上市为最终目的。某一阶段的私有化,为的还是今后的换市上市或整体上市。”
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方兴东(微博)更是一语道破天机:阿里巴巴B2B业务私有化堪称马云高招,以发行价完成B2B私有化,相当于五年使用十几亿美元无息贷款。随后解决雅虎问题再也不需发布公告。清掉雅虎再上市,阿里巴巴可以再融天文数字。“上市、退市、再上市”的模式其实早有先例。2005年,南都电源在新加坡退市,并于2010年初登陆A股创业板。
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沈晗耀认为,互联网企业要做大,上市被认为是必经之路,只不过在哪里上市的问题。资本都是逐利的,无可厚非。“从一个侧面来看,目前A股市场对于一些海外上市企业来说更具吸引力。”
阿里巴巴的投资者严重亏损
已经上市的公众公司要想私有化,必须回购市场上流通的股份。有着演讲家般口才的马云十分懂得如何讨好市场,他对股民信誓旦旦地表白:“我们上市时只融了17亿美元,但私有化要花20多亿美元,看起来是个赔本的生意,有人建议我们可以用低一点的价格把股票买回来,但这不是阿里巴巴的风格。”
自去年以来,中国公司从美国资本市场退市,其私有化价格溢价在20%-30%之间,盛大网络私有化溢价为23.5%。阿里巴巴B2B公司CFO武卫也表示,本次私有化的定价经过深思熟虑,价格相当具有吸引力。
但中小投资者发出的却是另一种声音。“马云说私有化给股东提供了较好的变现机会,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在获知私有化消息后,阿里巴巴股票持有者陈先生显得有些悲愤。
“我之所以购买阿里巴巴的股票,是看重它的前景以及马云的个人魅力,但马云和他的团队在上市后就失去了动力,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淘宝、支付宝、天猫等业务上。”陈先生不无伤感地对《IT时代周刊》讲述,他在2007年末买入阿里巴巴股票,时价高达38港元,此后股价就一直低迷,根本得不到套现机会,此番阿里巴巴私有化,翻本的希望就幻灭了。
与陈先生一样心情不平的人不在少数,投资者认为与百度、网易、腾讯等同行公司相比,投资阿里巴巴B2B不仅没有回报,反而让他们血本无归。记者获悉,此前在股东大会上,马云一直被股东逼问,“为何要做那么多投资?什么时候才能专心赚钱?”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B2B在香港证交所上市,首日大涨192.593%,以39.5港元收盘,其后一路冲高至40港元,但随后就一蹶不振,再未风光,甚至在2008年3月还跌破了发行价,至停盘前股价仅为9.25港元,有人将其形容为“港版中石油”。
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文章指出,阿里巴巴现有溢价不足以让投资者“变现回报”,若计入通胀因素,从上市持股至今,股民已亏13%,且付出了“机会成本”。而一位香港债券投资经理对本刊表示,虽然股票投资有风险,但马云上市圈钱到手后就心不在焉,对B2B业务破罐子破摔,这是很不负责任的。
鉴于上市之初股民对阿里巴巴商业模式以及马云个人声誉的信任,股民们将阿里巴巴视为“中国的谷歌”,对其期待甚高,很多人在三四十港元的高位买入。有股民算了一笔账,如果在2007年底以40港元的高位买入,其投资累计损失达66%,即便在2011年5月入场(当时股价约为20港元),也损失惨重。
投中集团首席分析师李玮栋称,“阿里巴巴B2B过去所创造的利润,支撑了淘宝和支付宝等业务的成长,现在按招股价进行私有化,相当于从资本市场上获得了一笔丰厚的无息贷款”。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互联网资深人士方兴东,在他看来,阿里巴巴以每股13.5港元的价格退市,对马云而言很划算,但对股民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现实。
张雪奎教授认为,阿里巴巴以每股13.5港元的价格退市,对马云而言很划算,洗劫完投资者然后退出,这对股民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现实。目前股民在理论上仍存在解套的机会,而一旦退市就连捞回成本的梦想也破灭了。阿里巴巴B2B过去所创造的利润,支撑了淘宝和支付宝等业务的成长,现在按招股价进行私有化,相当于从资本市场上获得了一笔丰厚的无息贷款。
阿里马云如是表态
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3月26日(微博)致信阿里巴巴股东,希望后者对私有化决策予以体谅,“尽管私有化代价大、压力大,过程也非常艰难痛苦,但我们选择变革。我们宁愿有一个不完美的变革,也不愿看到一个没有希望的未来。”
此前的2月21日,阿里B2B公司突然停牌并发公告称,阿里巴巴集团将以每股13.5港元购买其全部已发行股份,预计此项交易的所需资金为190亿港元左右。若交易成功,阿里B2B公司将退出公开交易市场,回归阿里集团怀抱。该项交易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接下来流通股股东的投票和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
3月26日,阿里B2B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显示,该公司在2011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15.5%至人民币64.2亿元,净利润为人民币17.1亿元,同比增长16.6%。
以下是马云邮件:各位阿里人,相信大家已经看到香港联交所的公告,阿里巴巴集团向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1688.HK)发出了私有化要约,准备以每股港币13.5元的价格购买在外流通的股票,从而实现B2B的私有化。当然,私有化是否成功,还取决于流通股股东的投票和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所有程序都将是公开,透明和合法的。
2007年11月,B2B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夜成功上市。过去的几年中,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B2B作为整个集团的旗舰,作为家里的老大,为整个集团的发展,为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下坚持为中小企业服务,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我们对此心怀感激。
但我们也清醒的意识到,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进一步严峻,特别是中小企业在面临原材料,汇率,劳动力成本等巨大压力下,B2B的业务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加快转型和升级。在这方面,我们思考过,痛苦过,也一直在努力。但受限于上市公司的架构,升级的决心不够大,动作也不够彻底。
2012年将是阿里巴巴集团实施“修生养性”战略的第一年,我们将全力修建开放透明,公正稳健的电子商务的生态系统。为了能够在未来形势下真正服务和帮助好中小企业客户,我们必须强调整个集团的各子公司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此次业务升级涉及面广,系统复杂,规模巨大。对阿里B2B未来几年的收益肯定会产生较大影响。近几年的改革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着眼于未来才能有美好明天。局部的小调整已经没有办法对B2B进行根本性的完善。
正是出于以上的思考,出于对B2B股东负责,促使我们下决心把B2B私有化,对业务进行全面的调整、改革和升级,以期更好的服务我们的客户。
有人说我们上市的时候只融了17亿美金,但私有化要花出去20多亿美金,看起来是个赔本的生意,有人建议我们可以用低一点的价格把股票买回来。但这不是阿里巴巴的风格。对于一直努力着的B2B同事和一贯支持我们的股东,我们都心存感激。对于上市这4年多以来你们给予的支持和陪伴,我们决定以最大的诚意和尽可能公平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谢意和敬意。我们希望也必须给所有股东一次选择的机会。
就像当年上市是阿里巴巴发展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一样,今天的私有化也绝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B2B的同事们,全体阿里人,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没有变,我们要继续服务中小企业,要真正实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我们就必须改变自己。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修缮屋顶,只有敢于放弃今天的成功,我们才有可能更上一层楼!
阿里人,准备干活!
马云 2012.2.21
全身而退谁能看得透
阿里的私有化退市,可以说是全身而退,议论的各方都是一面之词的猜测,包括马云的说法,也许是真心话,也许是忽悠。总之是马云利用资本市场狠狠的大捞一把,洗劫完支持他的投资者们全身而退。张雪奎教授这种说法你或许会感觉太刻薄,但是事实如此,看看阿里上市以来的股份增减情况就知道了,30元上方大量减持股份,10元下方大量增持股份,仅仅在二级市场上就已经传的盆满钵满,更何况利用IPO融来的资金养肥了淘宝和支付宝等企业。
在别人争抢上市的时候,阿里选择退市,这在许多人眼里感觉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看不透其中玄机。其实你能看得懂马云想干什么,退市的真是目的是什么,你也能够和马云比肩了。这让张雪奎教授想起马云这位创业英雄,曾经说过一句关于商机的话——“看不见,看不懂,看不起,来不及”。
这句话用在商业上或者用在选择工作上都非常适当。前途钱途,就是从选择开始的。所以说选择非常之重要,马云对这“看不见,看不懂,看不起,来不及”四个商机选择有过这样的解释:
“看不见,”你曾遇到过一个“随缘”而来的商机,你会觉得这个企业不大出名或者不多人知晓,甚至小之又小,所以会觉得选择这份工作没什么前景,在这间公司上班不会有什么前途,这就是商机中的“看不见”,也是所有人都有的一个非常落后的信念——只有大公司才信得过,小公司没前景,不放心。
马云50万元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有多少人看得见互联网商机的未来?马云看见了,所以他成功了。
“看不懂,”当你稍去了解这个行业这间公司时,上级领导说了一大片关于公司的前景,公开资料,反正说的都是好话,没有一句是批评公司的话,所以你会没心听下去,觉得领导为了帮公司增员而说出的一大堆好话来引诱你,觉得非常虚伪,自己也就不大想去关注这个行业这间公司的发展,这就是商机中的“看不懂”。
互联网创业的时候有几个人看得懂?连投资大师巴菲特也看不懂,好友盖茨劝他买一些微软的股票也劝不动,结果错过了一次赚大钱的机会。张雪奎教授在这里没有批评的意思,毕竟股神有股神的原则。马云看懂了,马云成功了。
“看不起,”当你不再想去接近这个行业这间公司的时候,你看到这间公司的员工戴着公司的司徽,拿着公司的宣传单到处宣传,你这时候唯一的想法就是“看不起”。
记得2000年初,有一次张雪奎教授在广州街头散步时,看到公交车上阿里巴巴的广告,说这家企业广告有创意。陪同散步的一家企业老板说:“到处都能看到这家企业的广告,估计又是一个秦池古酒。”一副看不起的样子,几年之后这家老板还感叹的说想不到。这就是把握商机的的能力。
“来不及,”当你看不见这个行业的前景,看不懂公司的资料,看不起公司员工这么卖力地去为公司“拼命”之后,这个行业这个公司的发展在不断前进的时候,全市,全省,甚至于全国人都在用这间公司的商品,家喻户晓的时候,你之前看到的所有“看不起”的人在吃着山珍海味,财富不断增加的时候,你再想进入这个行业这间公司里去寻找自己的财富的时候,已经是“来不及”了。
马云这个“来不及”解释得最为贴切,事实上等人们看到互联网的魅力之后,再去投资创建网络商务平台的时候,不仅事倍功半,而且成功者少。
今天用马云这四个把握商机的原则来看马云的退市,仍然是“看不见,看不懂,看不起”,等到明白的时候,就剩下“来不及”了。
人们看事情往往把事情复杂化,或许马云的退市并不复杂,毕竟现在的经济环境比不是很好,全身而退,甚至功成名就彻底退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民企生存之难有目共诸,垄断企业坚如磐石,享受超国民待遇的跨国公司横冲直撞;在利润薄如蝉翼的行业,民企扎堆血拼,几乎一分钱也贷不到;利润稍微有些保障的行业,就会有“国字号”大肆攻城略地。这样的环境下,就是铁打的身子也会生病。民企一旦生病,中小规模者反倒有自生自灭的“福气”,规模大到一定程度者就会有人“惦记”。国营航空公司亏损百亿会获得国家注资,领导层安然无恙;民营航空公司亏损几千万,公司破产清算,老板锒铛入狱。兰世立的案例并不远,李途纯不过刚刚出狱,黄光裕还要等几年。所以,收缩战线,减小规模,最终淡出人们视线,也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