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该如何当好投资者的守护人?


        郭树清履职中国证监会之后,无论是最初烧起的“三把火”,还是此后推出的一系列举措,无不一一击中市场的弊端与要害。日前,郭树清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再次纵论中国资本市场,内容几乎涉及到其中的方方面面。

        郭树清提出,证监会必须要当好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守护人。正如郭主席所言,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坚决打击内幕交易等,都是出于对投资者保护的需要。显然,这些均是“针对”市场的,而笔者则以为,监管部门要当好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守护人,自身方面也需要下一番功夫。

        首先,证监会必须管好自己的人。中国证监会作为资本市场的直接管理者,在新股发行上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与再融资等方面手握“生杀”大权。权力往往与腐败相伴而生,事实上,权力也为寻租提供了空间。自1995年鲁晓龙成为证监会官员涉案第一人落马之后,王小石、王益等“大鳄”纷纷浮出水面。去年,又有第三届重组委委员吴建敏因东窗事发被解聘。目前已被公开曝光的证监系统违规违法涉案人员有近10人之多,而违规违法行为意味着将损害中国资本市场的利益以及投资者的利益。如果证监会连自己的人都管不住、管不好,又如何守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正确认识所推出的举措,并主动地进行“亡羊补牢”。IPO市场化改革以来,新股“三高”发行大行其道,A股市场前两年连续“熊冠全球”,虽然“三高”发行并非决定性的因素,但其对于整个市场信心的打击却是不容回避的。因此,前两年市场的低迷,也有“三高”发行的一份“功劳”。然而,监管部门相关人员在评价IPO市场化改革时,却几乎众口一词地声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新股市场化发行无疑是大势所趋,但要说取得了“成果”却也有粉饰之嫌。一来目前的市场化发行并不是真正的“市场化”,而是“伪市场化”;二来取得这一点“成果”,市场所付出的代价也太大太高了吧?

        其三,积极听取市场人士与投资者的呼声与建议。投资者身处市场之中,对财富的增值与缩水,对其中的酸甜苦辣感受也最为深刻,其呼声与建议也最能切合市场实际。证监会虽然是市场的管理者,但却不是像投资者一样的“参与者”,更多的是扮演“旁观者”的角色,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时出现偏差也在所难免,这也是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为什么卸任后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炒股的原因。其实,市场人士与投资者每年都会提出不少的建议与发出呼吁,其中就不乏相当有益的成分。因此,笔者在此希望证监会能够汲取精华部分,进一步完善A股市场的制度建设。

        当然,证监会要当好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守护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须从多方面进行努力。其中的关键在于,规章制度能够得到严格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