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


2011年12月我在北京分别参加了两个博士生学术会议:2011年全国博士生论坛(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和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参加这两个会议感悟和收获都颇多,只是遗憾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文字上的整理和总结。这两个会议也都没有制作官方的会议综述,无论对与会者或主办方都是个遗憾吧。今天偶然看到有位参加新闻学博士生论坛的同仁在个人博客上发布的参会体会。虽然着重谈个人观点,但也不失为一种保存记忆的提示,也多少能够弥补一些会议综述的作用吧。兹转帖与大家分享。当然,转帖不代表本人认同原作者的观点,不过要借此感谢这位勤奋的学兄帮助我们以文字固化了一段共同的经历和回忆。
研讨会(一)
此次会议于12月17、18日在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会议室举行,来自全国多所著名高校的博士生与会,并邀请了校内和校外多位新闻传播领域的大家进行点评,本人有幸于17日下午参加了他们的会议,现按听课顺序将学习体会总结一下,以备更好地消化吸引。
 

中文论文宣讲 :传媒使用与社会 (每人15分钟)
点评老师:龙耘,王锡苓
Chinese Session of Paper Presentation 9: Media Use and Society
Chaired by Yun LONG and Xiling WANG
 
Ÿ   杨慧琼(福建师范大学)、杜建华(复旦大学):受众为何按照谣言而不是新闻行事?——对2010年两起地震谣言的比较分析
Huiqiong Ya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Jianhua Du (Fudan University): Rumors or News? : An Study on two rumors mongering in 2010 in China
Ÿ   张丁煜 (韩国国民大学):门户网站新闻使用比较研究--以中韩两国大学生为例
Dingyu Zhang (Kookmin University, South Korea):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Use of Portal News between South Korean and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Ÿ   胡蓓蓓 (中国传媒大学):结构与圈层:媒介文化视域中流动的“话语空间”——从“黄山门”事件进展引发的思考
Beibei Hu (CUC): The flow state of ‘discourse space’

杨、杜文以福建、山西两起08年四川地震之后的本地地震谣言为样本,采取文本分析、当面访谈等方法分析了谣言的传播形态。此文的切入角度比较好,注意到了微观层面的解剖,但正如在讨论时提到的,样本的特殊性能否带来一种普遍性的参考价值,中西方不同的地震预报制度是否是导致中西方民众在对待地震谣言时不同态度的主要原因,这两个问题在文中没有详细展开。文章中有一个观点很有启发性,其认为对普通民众来说谣言可能就是新闻,他们对官方消息的不信任使谣言有了存在与传播的更大可能性。而且杨博士在介绍本文时采用了调研时的图片,给人很深的印象,此种方法可资借鉴。
进入会场时张丁煜博士的论文已经开始宣读了,有很多观点没有听到。本人觉得其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还是比较好,可样本的选择是值得商榷的,选择国民大学与中国的某语言大学是否能代表中韩两国的大学生,并且其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本文并不是纯思辨性的研究,而是有两个商业性的门户为对象,其应该会得出什么具体的结论或建议,不能是为了研究而研究。
胡博士的文笔是本人今天下午见到的最好的一位,语言风格非常西化,但又不拗口。本文谈了很多媒介话语的问题,论述非常精彩,可作者忘记了媒体话语不是媒体自身凭空产生的,是由一定的社会背景作支撑的,脱离了社会背景的媒体话语分析的说服力是不足的。
龙老师是一位非常美丽的中年女性,第一见到真人,谈吐也非常优雅,可缺少办会经验,时间没有掌握好。
主题演讲Keynote Speech
尹韵公(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任、研究院)
Yungong YIN (Research fellow and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本人一直以为尹老师是一位和魏老师同辈的学者,哪知其非常年轻。尹老师主要讲到了研究方法的问题,他强调现在的定量研究有过滥过多之嫌,但其也强调内容研究、定量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学习研究的重要性。尹老师讲的大公报与北大的典故非常有趣,很提神又增长知识。
中文论文宣讲 3:媒体文化研究 (每人15分钟)
点评老师:陈卫星, 曾庆香
Chinese Session of Paper Presentation 3: Media Cultural Studies
Chaired by Chang LIU and Qingxiang ZENG
 
Ÿ   刘阳 (香港中文大学):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
Yang Liu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 Birth of the Discourse of Privacy and the Mass Media Industry: The Approach of the Archeology of Knowledge
Ÿ   张文锋 (中国传媒大学):立场与方法:反思中国当代广告文化批判研究
Wenfeng Zhang (CUC): A Critical Stud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dvertising Culture Review
Ÿ   时晨 (中国传媒大学):社会记忆与文革影像
Chen Shi (CUC): Social Memory and Films Abou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Ÿ   崔燕 (香港中文大学):流动的概念:对华人社群中“时尚”观念变迁的解读
Yan Cui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anges of the idea of ‘fashion’ in the Chinese Community
Ÿ   薛强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络文学的传播学解读——以起点中文网为例
Qiang Xue (CUC): A study on Chinese online literature
Ÿ   谷征、翁立伟 (中国传媒大学):男性气质展示:《非诚勿扰》男嘉宾呈现的男性形象分析
Zheng Gu, Liwei Weng (CUC): Masculinity on Display: An Analysis of Men’s Image Presented on If You Are the One
刘阳博士没到会,由其他人代人宣读论文,毕竟是他人的文章,代替发言的同志对文章很不熟悉,对结构文章的掌握非常不好。此文章的题目很唬人,其实就是梳理了隐私权的产生历史过程,主要从新闻传播领域来谈,没有涉及法学意义上的隐私权,作者引用了很多西方著名学者的理论,可我并没有看到对隐私问题有多么细致的分析,很多情况都没有考虑到。
张、崔两位博士没有到会,论文亦没有宣读。
本人对时晨博士的题目很感兴趣,可文章内容还是很不够丰满,可能是题目太宏大的原因或者民众对文革已经淡忘,现在对文革的阐释权只掌握在少数经历过文革的知识分子手中,他们可能会按其自身的理解来分析文革,然而社会对文革的记忆到底是什么,已经说不清楚了。正如陈卫星老师讲到的,我们这个有着久远历史的民族却是容易忘记历史的。这种忘记是民族的本性还是统治者厉行统治管理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陈老师没有展开讲。时博士对历史影像的选取还是值得称道的,虽然并没有讲明其与社会记忆之间的真实互动关系是什么,一种经过加工的文化产品能否勾回社会对真实历史的记忆也还是一个问号。
薛博士的论文有点自说自话的意味,只是从文化产业的角度作了些梳理,学术价值不大,也很不对本人的胃口,不过当作调剂会场气氛的一篇轻松的“小白文”也还不错。
谷、翁两位的文章也一般,但其运用的研究方法却是非常好的。有大量的定量研究,由一个案例出发引出一般性的问题,此种研究思路非常值得学习。陈卫星老师对此文的点评也很出彩,他分析到《非诚》对男嘉宾为消费对象的模式可以作两种理解,一是女权主义的兴趣;另一种是优质男性的稀少,还是男权的体现。而且我也没有看出此文的现实意义在哪里,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女性对男性的看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男性自身气质的塑造(某同学的提问),文章中并没有提到,作者在现场也没有回应,这也很可能是一个非常难研究的问题,人权层面的尊重与理解不等于社会的认可与接受,影响男性气质的因素也绝非只有女性的印象那么简单。
 

 
中文论文宣讲 :网络传播 (每人15分钟)
点评老师:刘燕南,田智辉
Chinese Session of Paper Presentation 4: Internet-based Communication
Chaired by Yannan LIU and Zhihui TIAN
 
Ÿ   刘锐 (清华大学):从差序格局到团体互动:新浪微博空间中的知识生产与机会流动
Rui Liu (Tsinghua University): From differential order to group interaction: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and flowing of opportunities in sina microblog
Ÿ   原平方(中国传媒大学):社会网络化(SNS)与中国公民社会想象
Pingfang Yuan (CUC): The SNS Effect and the Constrcution of Civil Society in China
Ÿ   郑春勇 (南开大学):网络宽容度比较研究——以强国论坛和天涯论坛为例
Chunyong Zheng (Nankai Universi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etwork Tolerance: Case studies of Strong China Forum and Tianya Forum
Ÿ   苏颖 (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传播与公共领域——基于中国文明现代化进程语境里的讨论
Ying Su (CUC):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Sphere
Ÿ   郑洁(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探讨
Jie Zheng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Core Value System

本环节原、郑两位博士没有参加。
刘博士的介绍非常简短,没太有实质性内容,他在一年前就已经研究微博了,其对问题的敏锐程度还是值得学习的。通过点评老师的主讲,本人才了解到他想通过其文章传递的信息是机会平等的增多,但这种结论是其他研究领域所不支撑的,也与我们现在社会的感性认识相悖,我们普遍感到机会不平等的加剧,社会阶层固化的加深,因此,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结论最好能与其他领域有所比较,以说明其为什么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网络宽容这篇文章是开创性的研究课题,据作者介绍国内基本上是空白状态。此文以强国论坛和天涯为例,分析了两家网站帖子的差异,通过定量分析认为强国论坛的政治宽容度比天涯低,并提出了文化宽容等概念。在网络暴力兴盛的时候来变宽容确实是很好的选题,但仅就网络谈网络似乎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网络作为一种媒体毕竟只能反映现实,不可能凭空捏造事实欺骗整个社会,并使整个社会为之疯狂。但如果将社会宽容引入此研究中,又会显得很沉重,本文似乎不能承担得起如此厚重的研究,思考之……
苏博士的文章论述很宏大,理论性很强,可苏博士有点小紧张,有些问题私下里做了很多研究,可在文章中并没有呈现出来。说实话,我没能理解本文的主旨所在,题目与内容好像对不上。
点评人中有田老师,田老师一如既往的优雅美丽知性大方,传统的中国女性形象,却又受过良好的西式教育,水平很高,看问题也非常细致。
今天早上因事未能与会,非常遗憾,错过了精彩内容,明天一定坚持住。
 
研讨会(二)
(2012-01-14 14:02:45)

标签:
分类: 一剑北上

研讨会于18日继续进行,论文总体水平比昨天略有下降,但老师点评依然精彩。
英文论文宣讲 English Session of Paper Presentation (每人15分钟)
点评老师:内忍·奇蒂、张艳秋
Chaired by Porfessor Naren Chitty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Jinqiu ZHAO
15 minutes each, including Q&A session, the same below.
 
Ÿ   Luc Chia-Shin Lin (Macquarie University, Australia): Social media politics: the experience of Taiwanese politicians
Ÿ   Yue Hu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USA.): Online Advertising Practices on Popular Chinese Children’s Websites
Ÿ   Cui Zhang (University of Alabama, USA.): Food and Beverage Advertising on U.S. Television: Race, Body type, and Appeal
Ÿ   Haiyan Zhang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CUC): Cyber-society Females-Marginalized or Not: An Analysis of Women’s Social Status in the Cyber Space
Ÿ   Neeraj Khattri (Mangalayatan University, India):Motivation behind the us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mong Youth in India
本节两个老外都没有到场,中国人自己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语言强势地位在学术领域的典型体现。
胡、张两位博士的都是研究广告。胡通过百度搜索与联盟网站收集的方式研究了许多儿童网站的儿童广告投放情况,其得出的结论是某些广告对儿童有害,建议进行规制。点评老师指出,此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已有研究没有太大差别,本人也觉得如此,既然都在研究一个基本为常识的问题,怎样才能深刻并有创新?只能是研究对象、方法的创新。
没有听懂张博士这篇论文在讲什么。
张海艳博士此文讲的是媒介女性问题,其认为网络环境中女性是被边缘化的,此结论有待商榷。
一个很大的体会是在国内学习的博士,英文水平比在国外学习的差太远了,有国外学习经历真的很重要,不只是知识训练方法的不同,也有学术语言交流能力的提高。
中文论文宣讲 :传媒法治 (每人15分钟)
点评老师:王四新,张晓锋
Chinese Session of Paper Presentation 5: Media Law
Chaired by Sixin WANG and Xiaofeng ZHANG
Ÿ   彭桂兵 (中国传媒大学):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原则的历史由来
Guibing Peng (CUC): The origins of the principle of ‘Clear and Present Danger’
Ÿ   吴穹 (中国政法大学):论司法语境下的新闻媒体监督权
Qiong Wu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On the judicial context of the news media supervision
Ÿ   雷丽莉 (中国传媒大学):从范曾名誉权案看名誉侵权的构成
Lili Lei (CUC): The constituent factors of defamation: A study on Fan Zeng  case
Ÿ   陈朝晖 (吉林大学):有关法制新闻标题的质疑与思考
Zhaohui Chen (Jilin University): On headlines of law news stories
彭博士的文章是历史梳理型的,本人也喜欢读此类文章,可作为研究选题似乎意义并不大,而且私下以为老外们肯定已经有相关研究,不必再为此费神了。
吴博士此文选题也很老,而且有很多概念没有分清楚,逻辑结构也有问题。
雷博士此文是案例分析型文章,水平一般,甚至有些常识性错误,可见不是法学出身。案例本身很好,选题切入实在太老。
陈博士此文是来凑数的,不说也罢。
值得一提的是王四新老师的点评,很到位,点出了问题所在,且有启发性,很棒的点评,确实见多识广啊。
中文论文宣讲 传媒实务 (每人15分钟)
点评老师:张开,罗青
Chinese Session of Paper Presentation 6: Media Practice
Chaired by Kai ZHANG and Qing LUO
Ÿ   郑伟 (中国传媒大学):颠覆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视频主持类节目——网络脱口秀节目《麻辣书生》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Wei Zheng (CUC): A case study on Online show "Hot scholar".
Ÿ   冉明仙 (四川大学):“公益电视”核心理念的当代反思与重塑——从重庆卫视打造“全国首家公益频道”说起
Mingxian Ran (Sichuan University): Reconsideration of the  Idea of  "Public television"
Ÿ   马雅虹、李容 (中国传媒大学):论电视民生新闻“伪事件”
Yahong Ma, Rong Li (CUC): ‘pseudo-events’ in livelihood TV News
Ÿ   黎薇 (四川大学):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嬗变及批评
Wei Li (Sichuan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 anhd criticism of TV career reality show
Ÿ   齐骥 (中国传媒大学):浅论新闻漫画的创作特征
Ji Qi (CUC): On Chracteristics of News Cartoon Production
Ÿ   和曼 (中国传媒大学):改进突发事件报道 提升传媒“巧实力”
Man He (CUC): Promoting Media Soft Power
此节选题都很新,作者都有很敏锐的问题意识。
郑文从个案出发,试图升华到一个比较高的主题,正如点评老师所言,其没有提起最后那口气,没有点出问题的实质,其应该是媒介演进过程中媒介生态的改变,而不仅仅是主持人去中心化等已经存在的东西。
冉文很有现实意义,对西方公共电视理论的反思有很有见地,可在空中飘的太久,没有对中国的现实进行分析,某些结论也过于武断,没有多视角的展开论述。
对马、李文印象不深,打瞌睡了,只听到《南京零距离》已经停播,本人对所谓的民生新闻也没什么好感,大多是跟风之作,亦多有拍马屁之作。
黎文的研究方法很好,可对对象的内容分析欠缺,对历史脉络的整理很好,对其背后原因的探析太少,缺少社会发展环境的支撑,结论与规律显得太粗糙。
齐文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如老师所言文章很稳。
以前没有听说过两位点评老师的大名,可今天所见水平非常高,传媒大学能有这样的老师实为传媒大学之福,可学校学术研究环境实在不敢恭维。
中文论文宣讲 :传媒产业 (每人15分钟)
点评老师:刘昶,孟伟
Chinese Session of Paper Presentation 7:  Media Cultural Industry
Chaired by Chang LIU and Wei MENG
Ÿ   何春雨(中国传媒大学):传媒产业研究路径述评
Chunyu He (CUC): Review of the path of media industry studies
Ÿ   李晨宇 (中国传媒大学):基于用户黏性的中国社交网站盈利模式可持续性分析——以人人网的用户黏性分析为例
Chenyu Li (CUC): On profit model of SNS websites - A case study on Renren.com
Ÿ   王文锋(中国传媒大学):区域文化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Wenfeng Wang (CUC):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al Industry and City——A Case Study of Beijing
何文不知所云,不说了。
李文确实点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SNS凭什么生存下去,可文章并没有提出解决途径。
王文水平很高,个人感觉是今天水平最高的论文,数据研究扎实,说理论证脉络也很清楚,让局外人能听懂,很不错。
本节有学生提到不存在传媒经济学之说,他们是按经济学博士的培养模式发展的,这不禁让人思考是否存在传媒法,还是只是法学的一个研究方法而不能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
中文论文宣讲 :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 (每人15分钟)
点评老师:刘笑盈,张毓强
Chinese Session of Paper Presentation 8: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National Image
Chaired by Xiaoying LIU and Yuqiang ZHANG
Ÿ   梁君健 (清华大学):政治性与艺术性:外宣史视角下的《人民画报》办报观念研究
Junjian Liang (Tsinghua University): A Case Study of China Pictori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Ÿ   万丽萍(中国传媒大学):关于中国政治话语传播的几点思考
Liping Wan (CUC): On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a's political discourse
Ÿ   周洋 (清华大学):桎梏与跨越——全媒体时代我军国际形象建构需把握的若干关键点
Yang Zhaou (Tsinghua Universit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LA international image
Ÿ   王慧 (中国传媒大学):论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误读现象
Hui Wang (CUC): On Misunderstanding in International News Report
Ÿ   魏超 (清华大学):中国军队的软实力与战略传播
Chao Wei (Tsinghua University): Soft power and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of the Chinese Army
Ÿ   韩娜 (中国传媒大学):应对外媒从“电波到比特”战略转型的新媒体策略研究
Na Han (CUC):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media in the new media age
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研究是很宏大的课题,本人的本科论文就是讲国家形象建构的,可现在觉得,正如老师讲的国家形象研究已经发展到一个瓶颈期,讲过来讲过去还是那些东西。这些文章也基本上是原因到策略的分析模式,结论也是大家基本都能明白也能想出的,幸好没有学,要不就跟着忽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