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家”——任重而道远


   看到《价值中国》因推动公益创新而对汤敏先生进行采访甚感欣慰。

 
  公益事业(包括慈善事业)历来是和特定的社会机构和社会成员相关联的。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公益事业多由政府机构或者准政府机构主导,其决策人物自然就是官员或者退下来的官员。
 
  近年来,企业家和社会名人等也纷纷出现在这个行列中。汤敏先生在采访中谈及"社会企业家"的概念,就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发生的翻天复地变化的一个写照。
 
  但是,有了这样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创新公益也是必然的事了。
 
  公益事业确实需要、也正面临着变革。中国的公益事业肯定将会主要由政府承担、体制和形式单一的架构,转变成多层次的、多种体制和结构的、丰富多采的生动体系。
 
  那么,公益创新会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呢?我粗略地想了一下,很希望能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获得突破:
 
  一是像汤先生谈到的"企业的架构、市场的方式大规模、高效率地解决社会贫困问题,使得社会效益最大化……要自我滚动、自我循环,至少要能够回收成本,而且还要越做越大,就是介于企业和纯慈善之间。"
 
  有了这样的突破,企业不用再担心她投身的公益项目会"难以为继"。历史上有过不知道多少公益项目--不再继续投入,就面临终结;而持续不断地投入,又让企业感到一种负担。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公益事业可以分成许多类型。当前,选择又有公益性质,同时又具有盈利可能的项目来实现突破是很有意义的。这种实现会产生很强烈的示范效应。试想,如果大量企业承担了可以利用企业构架获得滚动发展的公益项目,政府就可以腾出手来,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去解决更困难的公益项目。
 
  第二个突破是让参与公益事业的人员也能像到优秀企业中一样,获得比较好的经济回报和事业成就感。
 
  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是需要"雷锋精神"的,但是如果单一地依靠"雷锋精神",公益事业是难以吸引大量优秀人才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的。当前的公益创新之所以还没有获得令人信服的、大规模的突破,没有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的加入,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这第二种突破和第一种突破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盈利何以谈及符合社会认同的合理报酬和普遍意义上的成就感?而没有人才,又何以实现盈利呢?
 
  第三个突破是探索影响力传播和社会工作、社会活动手段的创新使用。
 
  公益事业项目即使采用了市场经济的一些商业方式,但她毕竟不同于对利润有极高要求的市场竞争项目。因此,也必然要有一些同传统企业不同的运行方式。政府的相关政策优惠自然是其中之一,但这是完全不够的。影响力的产生和传播,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手段的大量运用等等,都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从后两种突破来看,我还没有在我所了解的中外企业中,发现有成功的案例。
 
  许多中外大型企业都在公益事业中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国内如中石油、工商银行等,国外如微软等。有不少大型企业在公益事业中的投入高达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元,但他们在这方面产生的社会影响却相当弱。有一家大型乳品企业向上千所学校捐赠牛奶,甚至还要通过花钱作广告才能让社会知晓。多数中外企业的公益投入与他们在企业品牌建设、企业业务的关联度也非常低。这显然都不利于推动更多企业投入公益事业中。
 
  究其原因是为什么呢?
 
  无论中外企业,他们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将资金捐赠于某社会机构去运作。一种是由企业的某个部门去"兼职"运作。这两种方式恰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自闭"性。社会机构也好,企业也好,都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适应他们特点的企业文化、组织机构、团队和社会圈子,他们的观念和文化,更适于在竞争中的发展,他们的"人才"结构也多半是适应这种需要的。他们可能在资本运作、现代企业管理、政府关系和某些公共关系等等方面具有特长和优势,但他们在公益事业涉及的一些关键的领域:比如公益内容和投资方利益的结合、项目的媒体效应、项目的社会关联度……都明显存在不足。
 
  遗憾的是,很多社会机构和企业并不承认这一点。难道在人类科技和经济发展中赫赫有名的企业和风云人物连个公益创新都做不好吗?事实恰恰如此。对来自社会层面的陌生的思想和方案,甚至人才,由谁、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怎么去判别?接受?这是许许多多社会机构和企业都面临的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好的思想和方案送上门来,"睁眼瞎"、"擦肩而过"屡屡发生就不足为奇了。把资金捐赠给政府背景的公益机构,或者让自己公司里的什么人把这一大笔钱在公益项目上花掉,虽说很缺乏创意,但既避免了风险,又完成了当今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毕竟,经营好企业才是本份。至于喜好"自闭"的机构和企业,自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因此,花哨一时而成果甚微的"公益创新"也时时在上演。
 
  中国有句古话叫"隔行如隔山"。公益创新也是需要大智慧的。
 
  从以上内容出发,我觉得无论中外,企业和企业家离"社会企业家"都还有比较大的距离。我们期待出现一大批"社会企业家",但坦率地承认,那是任重道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