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作为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列的一种教育形式,既有一般教育的特点,又有自身的特性。

  一、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就是学校教育,似乎只要把孩子放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一旦出了问题,就怪学校、怪社会。其实,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全面合作。但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都不能完全保证孩子的顺利成长,更何况对于社会与学校,孩子只是其中一个,而对于家长,孩子就是全部。孩子最早接触的就是家庭,在家的时间里也是孩子们形成个性与心理的主要时间。家长的素质、家庭的氛围、家庭的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家庭应该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尤其是塑造心灵的责任。

  二、差异性

  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法国大思想家卢梭说过:“上帝造完我就把模子毁了”。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也就没有完全一样的教育方法。所以,你会发现,把别人成功的方法在自己家里用时,往往并不好用,甚至没有办法用。因为当别人的方法用语言讲出来,它已经舍掉了原型,舍掉了背景。所以,老祖宗早就说过,要“因材施教”。

  三、缓发性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的家长不知道这一点,上午学了一些观点,下午就要立竿见影,哪有这么快的能力?这是急功近利的思想。

  家庭教育的缓发性还表现在如果没有正确的家庭教育,那么这种负面的影响也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出来。马加爵案件就是一个例证。这个因为琐事连杀四名同学的当代大学生,在事发前一直给人良好的印象。在邻居的眼里,他是个孝顺、独立的孩子;在同学的眼里,是个爱好运动的朋友;在老师眼里,是谦虚上进,成绩优异的学生。然而,挖掘他的内心世界,就发现早期的家庭教育已经在他心里埋下了阴影。

  2005年7月《广西日报》公布了马加爵的部分日记。在日记里他透露了自己的一些心路历程。原来在他很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亲又经常喝酒,为此父母经常吵架。有一天深夜,父亲喝的醉醺醺回来,与母亲发生了争吵。马加爵上前拉架,却被父亲一脚踹在了地上。仇恨的种子埋在了马加爵的心里,他在日记里写到:“总有一天,我要干掉他(父亲)”。最终,他没有干掉父亲,却干掉了他的同学。

  四、规律性

  尽管家庭教育有其差异性,但这不表示没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这些特点和规律正是我们少犯错误的法宝。家庭教育是可以学习的,而且也必须学习。经过多年的学习、研究,许多专家发现了家庭教育的规律。尊重这个规律,孩子的成材成长就是水到渠成;违反这个规律,就会导致拔苗助长之类的错误。

  五、投资性

  当前的家长基本上都舍得为孩子花钱,吃一次麦当劳要几十元,请一个语数外家教每小时20-50元,参加音乐、美术等艺术辅导班要数百元到几千元不等,买一架钢琴要上万元到几万元,我们为孩子花这些钱是因为我们的家长有了一种观念,学习是一种投资,现在花的钱是可以将来得到回报的。据统计,现在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大约要花掉30—40万元,这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

  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对孩子的心灵教育进行投资?也许有些家长觉得这样的投资效果很难看的见、摸的着,但是当你的孩子与你形成代沟的时候,当你的孩子离家出走的时候,当你的孩子因为压力产生重大后果的时候,你愿意出多少钱来挽救孩子?毕竟,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教育孩子的失败。

  2005年5月21日,北京东直门。一个15岁的少年杀死了来给他辅导功课的大学生,这个孩子的爸爸是中国驻联合国工作人员,母亲在外交部工作。同样,这个孩子也一直给人比较老实的印象,然而任何偶然的背后都隐藏着必然。

  六、紧迫性

  人的成长只有一次,我们今天的行动就决定了明天的收获。任何孩子都是需要教育的,都是可以教育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松懈。因为正如一位大师所说:“人生最重要的就那么几步”,一旦错过就很难挽回了。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特点看,孩子越小,教育的时机就越好,因为越小的孩子越接近于一张白纸,越具有可塑性。何况家庭教育的缓发性也提醒我们要未雨绸缪。我们不能在小时侯对孩子一直娇生惯养,指望他长大了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