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纳睿成 史贤龙
【核心观点】
1、公开宣扬知识无用、逻辑归宿是反智的各种思想,即各种精妙的反智论逻辑,是中国社会的真正敌人。
2、中国社会最令人错愕的文化现象:反智论的最精妙表述,恰恰是掌握了权力、资本、话语权的“前知识分子”发动的反戈一击。
3、唯一真理的信仰或期望,是反智逻辑的根源;反智是唯一真理信仰的归宿。
4、反智论逻辑的死穴在其不经意实际错误的起点:知识不等于智慧。
5、中国精神缺少的,是超越个体经验观念之外的“精神的逻辑”,即波普尔倡导的客观知识的增长与进化论逻辑。
6、知识论的逻辑,是人类思想进化的逻辑。
7、认同并建设知识的内在独立性,人类思想的自由性才得到真正的“解放”。
一、缘起与问题:中国社会的真正敌人
《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市场》一文,比较了百家争鸣与思想市场的三个关键差异点,指出中国的百家争鸣最后是以争夺思想的话语权,并以权力与思想的结盟收官,这已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对中国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考察人类思想史,我们会发现还有一股思想逆流也绵延几千年(中西皆是),这就是每次思想自由时代,都会出现的反智论思潮:诸子百家时代的法家、墨家、道家都有这种倾向;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禅宗,新文化运动中的吴稚晖等,文化大革命。
为什么反智论在中国反复出现?并经常以一种“高端智慧”面貌出现?反智论的起源及根源是无知或缺乏教育吗?思考这个问题,对我个人来说穿越了20多年。
上世纪80年代末,当波普尔《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等是知识青年谈资的时候,我们就在疑问:为什么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这种著作,不是中国人写出来?为什么一个历史最悠久、记录最完善的国家,中国的很多历史是被外国人发现的,这是近现代中国一个不容忽视、但并未引起重视的文化现象。
2012年春节期间,看了央视播出的一部纪录片《面条》,不得不再次震惊。那部面条史的片子里,介绍了全世界的面条饮食风俗,很有知识性与趣味性。介绍中国面食的时候,只拍个几节很短的山西等地面食的画面与故事,拍到韩国、包括日本面食历史的时候,过程之详细、画面之细致、色彩之绚烂,诱人流口水。看完整部纪录片才发现,这部韩国拍摄的纪录片里,对中国面食文化表现出的是一种无知与傲慢,仿佛中国面食粗俗、简单、不受中国人重视。----这才是最狠毒的文化侵略或文化掠夺!杀人不用刀的。
谴责要把中国好东西都“思密达化”的韩国人没有意思,将这部《面条》与20多年前的反思线索连接起来,需要反思的是中国人:为什么我们的文化就这样被自己丢弃或无视或不去珍惜、却被别人拿走?为什么20年多过去了,这种被别人发现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
过去的中国正史,对于帝王将相的谱系、宠信妃子的起居录,都不厌其烦地记录,对于形而下的民生、发明、文化等“鄙事”,士大夫们是耻而不问的。当代中国呢?当代中国的文化人是否要用初级阶段这块“免责”金牌,还将这些问题留给下一代?
有人倡导要复兴儒学、国学、汉服、甚至读经等,这是个体或群体兴趣的商业或慈善行为,个人可自行判断选择。我初步的结论是,要解决这个大问题,不是复不复儒学、兴不兴国学热、读不读《弟子规》的事情,而是中国社会对“知识”这个精神现实的认知、态度、方法,都出了问题。复兴儒学、国学、汉服等,这些都是小道小术,只能治标,根本的问题在于中国社会、教育、包括我们每个人,对待知识的态度与认知水平。
我所说的知识问题,不仅是教育部、学校、文化人的事情,与我们每一个人都相关。简言之,有没有形成符合现代认识论的知识进化系统,并成为社会常识,才是治本之道。
百年来,中国寻求各种“拯救”民族、国家及个人命运的大智慧,结果呢?还是如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春秋以降)一样,每一次都要在竖起一种“智慧“时,推倒甚至剿灭其他的智慧。在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不要说异端的权利,不同的思想都没有生存的空间。
这绝不是确立政治领导权的问题,而是显示出中国社会对待知识的态度,仍然处于前现代(或中世纪式)的二选一取向上,缺乏对人类精神及其成果---知识---的基本尊重。换言之,如果我们只允许一种正确的或有用的智慧存在,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将很少享受到有用智慧的成果,离正确的智慧更远。
希望并只允许一种智慧存在,是一种精神之病。放弃知识的科学探索、相信智慧的泡沫、相信伟人才能拯救国家、把偶像当做自己的发言人,是人类精神的千年沉疴。西方世界(尤其是欧洲知识分子)经过二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开始反省到这个问题,以波普尔、普朗克等为代表,中国则到现在都还没有真正反省这个延续千年的精神盲区,当代中国不能拥有现代性或普世价值的真正根源或许正在于此。
公开宣扬知识无用、逻辑归宿是反智的各种思想,即各种精妙的反智论逻辑,是中国社会的真正敌人。
二、反智论的根源:唯一真理的信仰或期望
唯一真理、不宽容、反智是人类精神进步过程中的三个主要的“有毒副产品”,是思想反对思想、思想毁灭思想、甚至思想自我毁灭“三宗罪”的真正根源。因为坚信唯一真理,所以会不宽容,甚至以消灭肉体形式消灭异端及不信者;之所以出现反智论,不是因为人的无知,而是“反常思想”:饱学之士否定知识本身,如基督教里的苦修者,佛教律宗,老子所谓绝圣弃智,民复孝慈,俗语所谓人生糊涂识字始等。
唯一真理、不宽容似乎是伟大思想与生俱来的一种自证与排斥“性格”,知识阶层的反智与唯一真理也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反智与爱智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追求真理(及是否认为存在并坚持唯一真理),而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真理----通过思想自身的逻辑还是圣人的思想。
不承认唯一真理,才会允许质疑,并相信在质疑中可以接近真理;坚持唯一真理,不仅对外道异见不宽容,更不会允许质疑,也不会去探究、考证、论证唯一真理及其代言人思想的合理性。
从希腊的“爱智”(认识你自己)的源头(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伊壁鸠鲁等)开始,即使在基督教的精神恐怖统治下,宗教思想家(奥古斯丁、阿奎那、奥卡姆、阿贝拉等)也以寻找上帝真知的名义,探索人类认识的奥秘。这种认识论的传统既有导向反智的忏悔赎罪,也延续了欧洲思想内省求证的习惯。到培根、休谟、洛克的经验论突破宗教心证信仰的藩篱,欧洲大陆的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的启蒙哲学,欧洲或者所谓的西方开始走出中世纪。
中国精神以“经验对抗知识”的反智逻辑带有政治合理性(越名教而任自然),反智论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批判性、进步性的“特色”,是中国社会缺乏个人自由的思想表现。这种批判性、进步性并没有因为暴政的推翻而结出正果,因为推翻一个暴政的,是另一个暴政,或有暴无政的暴乱(顺便说一下,所谓的暴民论是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只有暴力操纵的愚民,没有所谓的暴民)。
从这种认识论(及后来发展出的现代知识论)的比较视角,中国精神的问题呈现出来:中国精神缺的不是智慧,而是对精神(思想、意识等)本身逻辑的认识或“智慧”,即认识论与知识论的传统与进化。思想自身的缺陷才是导致各种思想问题乃至社会问题的真正原因。
由于缺乏对思想内在逻辑及其规律的反思、质疑、辨析,中国只能在各种圣人思想之间选择,即出现庄子所谓“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局面。中国精神总是在社会混乱时“自由”(争鸣),社会一统时被“钳制”(独尊),每一次只能以选择一种思想、推翻其他不同思想的方式结束。
讽刺的是,对智慧的崇拜,变成了思想的自我“缴械”;一人之智,变成了绝对信条;为了追求真理,却以蒙昧收场。唯一真理的信仰或期望,是反智逻辑的根源;反智是唯一真理信仰的归宿。
三、中国精神之病:“思想缺钙症”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如此神通的智慧,是人类的梦想,尤其是苦难深重的近现代中国。但是,真的有这种神通的智慧吗?
将这种祈望神通思想拯救的命题验之于个人的成长,就会发现这种宣称“以一敌万”、“终极解决”的智慧方案并不靠谱:“迷即为愚,悟即成智;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渐顿,人有利钝”,人们总是将思想开悟一刻的欢喜等同于知识探索与获得本身。
真正的佛门大智者,并非仅仅强调迷悟顿渐,更强调修行:“此法修行,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就像智慧之于与知识,不是得到所谓智慧,就可以放弃知识的探索。脱离了知识逻辑的智慧,必会变成智慧的泡沫,愚昧的肇始。
波普尔提出的“世界3”理论,从20多年前传入中国开始,就被误读、且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中国学界普遍将世界3理论解读为文化精神具有独立性、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或保护文化遗产之类实用主义的论点。
思想的状况实际上是时代问题的真正原因。在波普尔被误读轻视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中国文化传统缺乏认识论到知识论的“思想缺钙症”:我们是否太在意思想或知识有没有用、正确还是错误,而太少追究思想或知识内在的逻辑及其结构?
佛学的传入本可弥补这种先秦诸子思想的认识论短板,禅宗的兴起,打断了这个可以追溯到庄子、墨子、名家甚至荀子的隐微思想线索。这条导向对人类认识规律探索的思想线索,即探索思想自身规律的认识论命题,被中国基层(农民及工商业者)的经验感觉、文化阶层(士大夫)的实用理性、王权官僚阶层不喜欢被质疑共同厌恶----当然,苏格拉底也是被权力实用主义厌恶并致死的(希腊式坑儒)。
与中国的这种“思维取向”相关联的是,中国社会推崇思想或知识,却不重视逻辑;习惯表态与站队,却视钻研实际问题者为迂腐。打破沙锅问到底,基本上是一种不圆滑、不精明、不招人待见的人格特质。
中国思想被导向一种“单向度”的价值取向----实用,法家思想是实用取向下的“极品”,极端到为一姓(或国家)之利益而不惜对大众(天下)刻薄寡情,且与中国思想里的人伦日用取向不可调和。
缺乏认识论习惯的思维特质表现在各种社会或专业话题的争论中,阐述道理、观点分歧,最后经常带入个人情感,比如谁是谁的粉丝:你是哪一派的人,而不是参与讨论者的观点逻辑是什么----你是否能逻辑地将自己的观点完整地表述清楚而没有矛盾?逻辑成立的事实基础是否具备等。
中国社会或思想的“知识累积性进化”问题,显然不只在历史文化问题上有体现,即使在专业甚至个人的知识结构上,都有体现。
对中国知识进化阻碍最大的,不是分歧的观点,往往是在对立阵营双方、甚至三方,都存在的反智主义论点,如天才论、知识越多越无能论、老粗办大事论、读书妨碍成功论、知识复杂智慧简单(大道至简/简单管理)论、读万卷书不如高人指点论等。
这些看似玄妙、针砭时弊、也各有道理的论点,其逻辑结果都是一个:反对知识,或者说害怕、厌恶混乱,希望“统一”观点。但观点真“统一”了,不少人又发现缺少了思想自由。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社会现象,其实都根植于中国思想的这种自我纠结的“路径依赖”。
不是给这些指点迷津的高人们上纲上线戴帽子,是这些“出彩”观点的逻辑结果、包括倡导这类观点者的随意乱用,已经在损害知识的最本质基础,也是常识:人类的知识究竟如何而来?智慧与知识的关系是什么?知识如何与时俱进、不断进化的?全民或社会精英的“知识水位”如何获得累积性提高?
这本应该是“知识的底线”:当一个思想者,特别是靠传经论道、舞文弄墨获得财富、地位的人(拥有话语权者),开始靠痛骂知识获得喝彩、标榜无知也能写出传世著作的时候,社会对于知识的底线没有了。无论这些伟人、大师、天才是否为真,这种失去底线的对知识的蔑视,都在毁灭整个社会的未来。为这些大师、天才、伟人欢呼雀跃的,多不是匹夫匹妇,恰恰是社会精英。
这是怎么了?为什么受过高等教育、见多识广的社会精英甚至思想精英,会为反智思想喝彩?他们对“腐儒”(失败的书呆子)的蔑视,一定要通过嘲笑知识无用的方式表现出来吗?
一个不重视知识内在逻辑的人或组织,不可能变得有知识,更不会有逻辑一贯的真智慧(讲出几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妙语倒是常见的)。这个常识却在反智论处,变成了一件“好事”:不读书才能有智慧、老粗可以办大事。
有什么智慧呢?只读语录、相信语录的话就是真理。办出了什么大事呢?无知者无畏,无畏者才能送出给加西亚的信。到了这个逻辑的最后,就是全社会都以不学无术为荣,“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拿着大师的语录以自己的理解做正宗;碰到观点分歧,先谩骂式“文斗”,然后就是“掏出手枪”解决的“武斗”----回归赤裸裸的暴力,为武力、权力、资本掌握的暴力。
既不讲认识论的道理,也不谈知识论的逻辑,解决分歧,要靠武力、权力或资本掌握的暴力能力,总之不靠知识的内在逻辑。
暴力从来不缺少发言人与代言人,暴力总是本能地找到了维护其合法性的最精巧隐蔽的思想:反智论。反智论的最精妙表述,恰恰是掌握了权力、资本、话语权的“前知识分子”发动的反戈一击——说“挥刀自宫”更准确,只是这些自宫的智者,也同时拥有了“宫天下人”的能力:无论是组织的强制、媒体的垄断,或是个人的影响力。
没有比这种知识本身的自我毁灭更有杀伤力的武器。越是大师、名人、伟人制造的智慧泡沫,越具有炸弹乃至原子弹级的杀伤力。这是中国社会最令人错愕的文化现象:在反智者的阵营里,不仅有伟人、名人,还有大师、天才(通常是少年天才)。中国精神的这种思想缺钙症,并非象牙塔里的学术讨论,而是与每个人的工作环境、个人生活相关的“隐规则”。
苏格拉底说了句让自然论者取笑的话:未经思想的人生是不值得的——没有思想也能活,甚至活得更好,犬儒主义就是这么说的。波普尔说了句让经验论者不能理解的话:科学陈述不能被证实而只可能被证伪----被证伪,那还是科学吗?
中国精神缺少的,是超越个体经验之外的“精神的逻辑”,即波普尔倡导的客观知识的增长与进化论逻辑。
四、反智论思维迷宫术的现代形态
在信息大爆炸与互联网之前,个人知识的累积是缓慢的,主要靠个人的阅读经验与身边的知识环境。进入谷百(搜索)时代,一个玩搜索的中才,如果跟一个古文高手玩对诗,不出10个回合,就可以让高手投降----人类知识的很大部分,已经可以免费方便的获得。
知识量的多寡,是个人修养的标准,一般情况下不再是个人能力的标准。修养比的是有与无、多与少,能力比的是会用与不会用。没有或少知识的人,懂得在需要的时候找到知识恶补一下,并不耽误运用。
既然知识已经普及化、免费化,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呢?大师们开始发表高远见解、指点迷津:知识不是力量,智慧才是力量。知识不是财富,智慧才是财富。
什么是大师嘴里的智慧呢?就是把名人名言、经典语录、佛经偈语、公案机锋、一字禅等放到一个意想不到的背景里,出现一般人没有想过的反差效果。如今网络上流行的段子,都是这类的“智慧”,说白了,就是灵机一动的脑筋急转弯。
怎么让人进入思维迷宫呢?诀窍是总是“反常识”狡辩:你说要读书,他就举辍学成功案例;你要说实践出真知,他就跟你说悟性大于傻干;你说要勤奋才能成功,他就说选择大于努力;你说选择是关键,他就说不能吃苦也枉然。总之就是与你日常观点反着走,先颠覆,让你放弃对自我意识的信心。
我们来看一段大师引导到反智的逻辑:
大师说先问: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不对?
大部分人选择认同,否则还来参加什么培训嘛?
大师开始说:学为什么苦呢?为什么你们要到这里培训呢?就是中了不会学习的毒。什么毒呢?把知识当做智慧。
知识与智慧有什么区别呢?知识是学来的,智慧是悟来的。知识与智慧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差别是什么呢?。
学知识,就是用有限的生命学习无限的知识。这样的学习肯定是苦海无边。
怎么办呢?要用有限的生命学习无限的智慧,即有用的知识。
但是,学习有用知识还只是小学问,大学问是用有限的生命驾驭无限的智慧,无限智慧可以自己产生无限的知识。
听着有点晕了。先不说无限智慧如何产生无限知识(为大师出场埋下伏笔),说说什么是无限的智慧。
前几年是流行的是总裁智慧,后来改为领袖智慧,最近改为宗教智慧、佛法智慧,还有三玄智慧(三花聚顶开天眼的智慧)。
也不说三玄了,那个太高级、要很高的慧根与诚意(实际意思是学费很贵),先说入门级的宗教智慧。当然不是四法印、十二因缘或佛教经典,是所有宗教的精华,佛都没有总结出来的,叫“局外生智、无关生慧”(倒过来说也行)。
有点听不懂啥叫无关、局外?就是什么事都先让别人先说,自己不要搅进去。比如管理公司的时候,最好就当自己是个外人,让下属去做----当然不是下属什么都能做,做什么还是自己把关,是怎么做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这样你就局外者清、旁观者智了。
如果他们不会做、不愿做怎么办?当然不能骂,就给他们念一段使命宣言:请你来就是让你解决问题,我相信你能解决问题。如果你不能解决问题,那就是对不起生命、对不起承诺。如果你不能解决问题,我就找能解决问题的人解决你。你是自己解决问题还是变成问题被解决,需要你自己做出决定……
当然局外旁观的内涵还有很多,比如目空一切----不是看不起一切,而是不要与员工谈钱,要谈理想、愿景、文化、梦想,谈钱说明境界太低。
怎样做到局外、旁观?需要修炼,就是修炼宗教智慧、三玄智慧等,修炼了这种智慧,你就可以在思想上领导员工、家人、他人,你就进入了一个思想王的境界。…….此处省略10万字。
上面这套“思维迷宫术”有没有智慧?
如果读过一点庄子、老子及佛学的随便一两本入门经典如《心经》、《金刚经》、《坛经》等,就会明白这些宗教智慧、三玄智慧,其实就是上述经典思想的摘录编辑。有人会说,能编也是水平。没错,能编不仅是水平,而且是大水平。
要指出的不是这些思想有没有水平,而是这些智慧的实质,不过是智慧的泡沫,或知识的浪花;或者再尖锐点说:为什么在这种智慧的泡沫面前,人们会放弃自我意识,感觉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能够驾驭一切的美好想象之中?
五、反智论逻辑的“死穴”
反智论逻辑的死穴在其不经意实际错误的起点:知识不等于智慧。所有反智论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你没有去问一句:为什么知识不等于智慧?或者智慧究竟是什么?从何而来?智慧为什么是超越知识之上或之外的呢?
反智论根本无法(也从来没有)逻辑地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诉诸“实用”与“神通”(榜样):反智论用你最急需、最简单、最直接、最容易获得的“智慧”,即一种听起来更高深的判断,让你放弃求索的过程、放弃质疑,进入“相信即是智慧”的思维闭环之中。
大师用佛陀、名人等经典智慧的最闪光点“眩”了你的心神,让你油然心生崇敬,接着就告诉你这些智慧是靠菩提树下开悟所得,离世是为无关,不问俗事是为局外-----当你被这几个词一下子将思想拔高到远离尘嚣的宇宙级别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整个思维逻辑里有什么问题?
智慧从何而来?智慧与知识究竟是什么关系?一个心智健全、自由思想、独立判断、且能够逻辑阐述清楚的知识,究竟如何得来?这是问题的关键。
知识与智慧从来不是直接划等号的,否则也不会出现知识(Knowledge)与智慧(Wisdom)两种名称,从人类开始思想、文字记录之日起,一直如此,这不是需要大师点化才能明白的道理。
智慧从何而来?以人类轴心文明诞生时代算,所有轴心文明里的思想家、宗教家,无不经历辛苦操劳、勤勉思考、育才著述,才形成那些闪耀千古的思想。智慧是知识的闪光点,没有知识做背景,怎么会有智慧的光亮?
反智论却要将思想者神话,把他们塑造为不学而知的天才。大师们将释迦牟尼菩提树下趺坐悟道的情节放大,掐去了乔达摩·悉达多王子观世间苦、遍寻外道名师论难的非常人生经历及努力。释迦牟尼的思想是从灵机一动而来,还是从丰富的人生经历、积累及思考而来,还有疑问吗?----大师也会告诉你求法悟道之难,但说的不是知识从何而来,而是你要不畏困难地跟上大师的步伐。当然,带着你的钱。
这就是中国反智者在混乱逻辑里,制造不学而知天才的思维迷宫术。大师们用这种经不起逻辑推敲、经不起事实检验的论证,唯一目的,就是让听众放弃知识学习、独立判断,包括放弃质疑、放弃思考,只要相信天才、大师提供的“有用有限”智慧是开启一切的钥匙----这个钥匙当然是要花钱买的。花多少钱还不能问值不值,否则就是境界不够。对了,也不能说买,智慧能买到吗?要说“请”。
这套话语逻辑里,没有智慧,只有一种精巧的心理学,反智逻辑推演出的是一种包藏祸心的蒙昧催眠:迷信。你开始信大师了,就叫得道、开窍,或蒙受圣恩眷顾。在那一刻,你飞升成仙。
这种崇拜不学而知天才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普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但中国到今天,这种指鹿为马的荒谬天才论、智慧泡沫的反智论,还在招摇过市,甚至到处寻找不学而能的“真身”,这才是中国人需要深思的沉重课题。
黑格尔提出了所谓“精神狡狯”说,并非没有道理,思想确实有找到真身、代言人、发言人的“能动性”。支持中国反智论的,不仅有少年天才(20多岁成名的王弼、刘师培等),最后还是找到了比少年天才更有力的代言人:一字不识却自然成佛的大智者。这个最具说服力的代言人,符合他们描述的不学而知的思想天才,六祖慧能具备了最佳的条件。
六、反智论的中国拐杖:被绑架上神坛的六祖慧能
当今流行的商界新大师们的这套反智的思维迷宫术,并不是大师们悟性超群的发明,恰恰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之一,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不学而知天才,是围绕禅宗六祖慧能法师制造的神话。
六祖慧能之所以被绑架,成为中国反智论的拐杖,不是慧能本人及其思想有什么问题,而是慧能这个人的背景符合反智论造神的最好条件:一字不识。
反智者对慧能的神话的塑造聚焦在其传奇的悟道成佛故事:不仅有不识一字而能佛言的不可思议的神通,更有密授袈裟、围追堵截、甚至放火烧山的惊险情节,堪比宫廷政变、后宫争宠。尽管这些流俗乐道的情节,被后世学者质疑,核心部分在《坛经》中以慧能之口说出,谁能不信?通过这些刻意剪裁的故事,目的是将慧能塑造为一个不学而能的“生知者”。
我们的目的,不是“以任何方式来关注任何宗教、信念、形而上学的信仰、道德或其他事物的固有真理。我们只是从外部观察宗教、信仰等事物,不考察它们的内在价值,因为它们是社会现象”(帕累托语,引自熊逸《八戒说禅》)。
在慧能的神话故事里,掐去或弱化慧能悟道说法历程里涉及到的对佛学经典的听颂、体悟、解读,片面强调其不识一字却能侃侃而谈、见解高远,借宗教之名将认识论上的反智论逻辑,发挥到了极致,围绕慧能而形成的这种“精神现象”,才是中国思想的问题所在。
实际上,慧能的出家缘由,是闻人颂《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心便明悟”,随即出家,慧能成佛的佛学知识来源,有五祖密授《金刚经》,慧能说法时引用《净名经》(即《维摩诘所说经》)、《法华经》、《菩萨戒经》的经义。著名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源于慧能听僧人讨论《涅槃经》经义时说的话。《坛经》最后付嘱法要时的三界三十六对法的“曹溪法门”,更显示了慧能对佛学经义的精深造诣(尽管慧能的自悟佛学与唐僧的经院佛学差别巨大,或有后学增加修饰之处)。
慧能感悟佛法的过程,显示了认识论上的生知与学知、顿悟与渐修、解义(可不识一字,听闻论道)与辨义(熟读经书,辩名析理)的差别,却也呈现出慧能超人的领悟力,不是不学而知,而是师承法源清晰可见----如果没有对这些佛学经典的听闻解析,慧能怎么会说出这部中国佛教史唯一称“经”的划时代的原创经典《坛经》?
后世宗门内外,包括雅俗文化圈对慧能的“简化”,都只关注慧能不学而能的天才性,将慧能塑造成一个不学却无所不知的天才,故意突出慧能“不识一字”这个人格特质,罔顾慧能本人经历已经证明,不识一字与不通经典显然不是一回事。实际上是系统阐述一种不学而知、无知有大智慧的离奇“天才论”,传递(不如说是论证)不学而知、无知至成、超越知识的并不存在的“速成路径”。
慧能被故意扭曲曲解,使得中国文化里的反智论得到了最确凿无疑的典型代表,反智论者最喜欢的就是拿出慧能这根拐杖,作为不学而能的证明,而不顾这一番伪造,是对慧能大师最无耻肆意的歪曲。
慧能倡导的禅宗法门,明确宣称是适合所有人自觉自救的智慧与修行,反对形式主义、宗教化、仪式化的以“悟、觉、行”为要旨的“生活佛学”,却颇为讽刺地成了中国知识阶层反智论的代表者----这不是慧能大师的过错,而是中国知识界的荒谬与堕落:知识阶层反过来用精妙的知识(思想及语言)宣扬无知、推崇不学,这不仅是中国思想,也是中国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
七、颠覆反智论逻辑:从认识论走向知识论
问题的症结既在于中国思想对认识论的先天缺钙症,更在当代中国思想对知识论新思想成果的漠视。
认识论层面的争执,是要死人的,且动辄血流漂河:焚书坑儒、宗教战争、二次世界大战、文化大革命;知识论却体现着中国文化的一种理想:和而不同。
佛性自在论,与苏格拉底的知识内在论(即“回忆说”),都是关于人类知识从何而来的认识论大问题,从柏拉图(苏格拉底)到维特根斯坦,西方哲学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比佛学、中国思想都要详细全面且持续不断,争论也非常激烈,也死伤很多人,如苏格拉底、伊壁鸠鲁、斯宾诺莎等。
关于认识论,哲学、科学、心理学甚至神经解剖学的争论还将继续,由此普通大众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分歧,也不会形成很快共识。自从波普尔提出“世界3”思想后,知识论而不是认识论的共识却逐步形成,这就是对人类认识进化的一种认识:开放的、自由的、反对偏见与偏执的思想,是人类进步的真正保障。
波普尔的知识论主要是以下五条基本判断形成的逻辑:
1、无论是哪一种认识论,都是知识的形态。
2、认识的分歧在知识的体系里可以并存。
3、猜想与反驳、证明与证伪,是推动认识进化的动力。
4、绝对的知识或真理是不存在的(不能证伪的不是真理)。
5、探索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本身就是一种认识的提高与进步。
波普尔用这句话概括其思想:I may be wrong and you may be right,and by an effort,we may get nearer to the truth.(我可能错,你可能对,结果是,我们可能离真理都更近了)----与认识论中的非此即彼不同,知识论强调的是相互包容,以及科学方法。这是波普尔思想对人类的最大贡献。
借助知识论,不仅“否定”了存在超越知识之外的“智慧”,而且将认识论的分歧,放在科学知识的逻辑框架内,即反对不可被证伪的绝对真理,将这些绝对真理打上了“括号”,让这种诉诸直觉的、信仰的、情感的观念,停留在个人信仰的层面,不会变成群体癫狂。知识论的逻辑,是人类思想进化的逻辑。认同并建设知识本身的内在独立性,人类思想的自由性才得到真正的“解放”。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波普尔反复强调的:通过知识获得解放。任何形式的反智、蒙昧,尤其是一切拒绝被科学方法质疑的思想,或不能被证伪的思想,最后必然导向对公众的愚昧与欺骗、及无耻地利用。
无数历史及现实,各种社会现象,无不在印证波普尔的论断。如最近被曝光的性修派“灵魂”培训----通过吸收宇宙能量达致性高潮(或感官的释放),或在性高潮中获取宇宙能量。
八、没有终点的战斗:消解智慧泡沫的前景
反智论总是不吝穿上任何一种华丽的外衣:自由、理想、个性、梦想、勇气、成功、权威、偶像、爱情、信仰、激情,等等,哪怕这些外衣是彼此矛盾的,因为反智论的真实逻辑就是没有逻辑、不去论证,只诉诸感觉、印象、联想、相信。
破解智慧的泡沫是个艰难的事情,难就难在作为泡沫的智慧是真实的(在边界限度的情况下,不是大师们任意发挥的含义),但这种“有限”智慧不仅被吹成脱离了知识来源的泡沫,而且通常是为了“贩卖”泡沫之下的毒酒----智慧泡沫的逻辑结果:反智、迷信、蒙昧。
过去是专制、极权,现在是利益、资本,都在利用人性的弱点如思想懒惰、精神空虚等,大肆兜售知识无用论的智慧泡沫。因为,只有蒙昧,才是大奸大恶最好的保护伞。以反智开场的任何“高论”,最后都会以蒙昧收官。
接受大师们速成、反智论逻辑的土壤,是诉诸较少接受教育或懒得思考等受众的自卑心理,反向激发其自大或自信,瞬间让受众变得“内心强大”起来。这种心理形成路径,当然比让这些人重新学习知识要简单的多。----但是,这样的心灵按摩真的是在传递让人解放、解脱的能量吗?
要反抗这样的智慧的泡沫,很难依靠实用主义的思维习惯,必须依靠基于知识论的认知与知识形成规律的逻辑思维习惯。这不是理性与感性(或感觉)、书面与经验的差别,而是逻辑与非逻辑,尤其是知识的内在逻辑与东鳞西爪式的观点杂烩的区别。
在中国商界、文化界及整个社会,必须反对宣扬反智、导向蒙昧的各种论调,并揭示其华丽“智慧”外衣下的真实面目。需要形成的基本共识是:质疑、观点分歧、争论,不是思想的敌人;反智、蒙昧才是思想的真正敌人。
唯有坚持知识论的逻辑----知识形成的科学逻辑、知识的进化逻辑、知识生成智慧的逻辑等,才是扫除一切泛着智慧泡沫的蒙昧毒酒的真正武器。
如何区别科学的知识论与反智的认识论?结合对波普尔知识论的理解,粗略归纳一下科学知识的一般逻辑:
n 获得智慧的途径,与获得知识的途径一样,需要学习、实践、经历、积累、思考、交流。
n 爱知识,才能有智慧,智慧从来不是知识之外的灵光乍现。
n 智慧是知识的一种形式,不是超越知识之外的天外飞仙。
n 灵光乍现的智慧闪光,是知识的一种精炼化呈现形式,并不能反过来成为衡量知识价值的标准。
n 所有的知识及智慧,都是在质疑、求证、反思、精炼中获得、提升,并转变为行为指南。
n 没有不学而知的天才。以任何形式鼓吹不学,以有用、有利等目的阻碍质疑与探索的言论,都是意图蒙昧的意识催眠,是思想的真正敌人。
n 未能从知识中获得智慧的,不是知识本身的问题,而是缺乏联接知识线索的方法。
n 观点(包括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不经过读书而具备(实际是人际交往的耳濡目染,及熏习所致,另外一种形式的学习),但知识绝不会不学而得,比如未读(或听颂)佛经就能阐述佛学义理的“隔世传灯”。
n 知识在反驳与争论中结出新的成果,这往往是知识进化的动力。
n 世界3,即人类知识构成的世界,是一种客观性存在,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
在充满蓄意与无心的反智论“悠久传统”的中国,更需要建立知识论的视野、认知与习惯,反对披着智慧外衣的反智论逻辑,无论说出反智话语的是什么人。中国的历史,或者说中国的灾难史已经证明:比没有智慧更可怕的,是智慧的泡沫。
为了避免将六祖慧能及思想与本文批判的对慧能得道的神话扭曲相混淆,表达本人对慧能法师的敬仰,以《坛经》中六祖坐化前的“真假动静偈”里关于真假的话做本文的结尾。这段话与波普尔在质疑(猜想与反驳)中接近真理的思想并无二致: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自有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