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秩序:互联网、金融、法律、和文化谱系


走向秩序:互联网、金融、法律、和文化谱系

——对KK《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的回应

 
《失控》(Out of Control)是一部瑰丽而磅礴的作品,主体内容从“进化”角度讨论了人类命运,所谓“新生物文明”-注1(Neo-Biological Civilization)。书中具体内容的讨论,将随着本文的展开逐渐展开。这里先提出一个主题的框架。——本文是一个庞大的思考和写作计划的启动,因此,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是种种知识谱系的“开端”,用互联网术语来说就是:生产链接和超链接

 

(一)、KK在书的最后,提出了大自然如何“无中生有”的九条规律,这也是任何大型的复杂系统的生存与进化之道!:

分布式。蜂群意识,经济体行为,超级电脑思维,以及你我的生命,都分布在众多更小的单元上。当总体大于部分的简单相加时,多出来的(无中生有)的部分,也分布于各部分之中。——佛学一千多年前就参透了这个玄机,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宋-嘉泰普灯录》);当代西方的管理学者,将这种规律称为“共时性”。

生物哲学家惠勒率先使用“超级有机体”来称呼昆虫君体的繁忙协作。他认为,集群所形成的超级有机体,是从大量聚集的普通昆虫有机体中“涌现”出来的。这种涌现,就象一只“看不见的手”,是一种科学和理性的解释,不是什么什么神秘主义。“蜂群思维”的神奇之处在于,没有一只蜜蜂在控制它,(包括峰后也是谦卑地跟在峰群中),整个群体却能协调行动!——量变引起质变-注3:当大量的虫子聚焦在一起,当复杂性到达某个阶段,“集群”就从“虫子”中涌现出来......

这是一个由白痴选举白痴的“议会”,其产生的效率和效果却是惊人的!——这就是民主制度的真谛,彻底的分布式管理-注4

自下而上的控制。当分布式网络中的一切都互相连接起来时,一切都会同时发生。遍及各处且快速变化的问题,都会围绕“涌现“的中央权威环行。全面控制,必须由自身最底层相互连接的行动,通过并行而非中央指令的方式来完成。中央权威,也是从底层“涌现”出来的。要想“无中生有”,控制必然依赖于简单化的底层。

递增式收益。就是经济学的“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更多。”(《新约-马太福音》)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微观的(个体的)产业或者收益模式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只有网络化、知识化、社会化的商业模式才是边际收益递增的。只有相当规模(critical mass)的宏观事物,才能产出“马太效应”——信心建立起信心,秩序造就更多的秩序。

模块化生长。创造一个可以运转的复杂系统的唯一途径,就是先从一个可以运转的简单系统开始。未加培育就立即启用高度复杂的组织系统(如知识系统或市场经济),注定是失败的。通过将简单且能够独立运作的模块逐步组装起来,复杂性就诞生了。(系统哲学家:欧文-拉兹洛)

边界最大化。世界产生于差异性,“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相反”的哲学描述就是差异性。进化如此,社会制度也是如此:“社会中的人们总在寻求的社会地位,其实是差异性。”(政治哲学家罗义斯《正义论》),“做最好的自己”,人生的全部目的就是“人堆里的不一样!”(林永青)......实体的生存空间,是由边界决定的。千篇一律的个体必须通过偶尔发生的颠覆性革命来适应世界,一不小心就可能灰飞烟灭。另一方面,彼此差异的个体,可以通过每天数以千计的微小变化,来适应世界,处在一直永不静止却不会死亡的状态中。范围足够健康的边界,是系统创新的源泉。

鼓励犯错误。想要超凡脱俗,就不能只玩些小把戏。创新和犯错很难区分开来,任何天马行空的行为,也都是一种试错行为。进化可以看作一种系统化的错误尝试、和错误管理机制。"错误不是生活的"调味品"。错误就是生活!不要忍受错误,应该鼓励错误!"(汤姆-彼得斯,《创新并且...傻乎乎》

不求最优化,但求多目标。简单系统往往是单一目标的,可以追求效率,而复杂系统的多目标指向,更多是为了长期生存的考量,与避免“熵”的过速增加有关。另一方面,复杂系统中有许多的“主人”,与其费力地将任一功能最优化,不如使多数功能“足够好”,这才是大型系统的生存之道!任一复杂性组织中,纠缠在一起的驱动因素如此之多,以至于不可能认知究竟是何因素可以使系统生存下来!...多数有机体是多指向进化的,它们只是某个碰巧可行的变种,并非蛋白质、基因、或器官的精确组合...任何人类个体的生存,也是多目标指向的!无中生有讲究的不是高雅,只要能运行,就酷极了!

谋求持久的不均衡态。静止不变或剧烈变化都无益于创造。没有事物能够既处于平衡态又处于失衡态。但事物可以处于持久的不均衡态中!——类比自然现象,就是仿佛处在永不停歇、又永不衰落的海洋边缘冲浪。创造的神奇之处,正是要处在这种流动的临界点上,孜孜以求。

变化自身产生变化。变化本身是可以结构化的,这就是我说的“(人的)思想和(事物的)规则”的固化或物化,就产生了决定后继行为的结构:当多个复杂系统构建成一个特大系统时,每个系统就开始影响直至最终改变其它系统的组织结构。——如果游戏规则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底层相互作用的力量,就有可能在系统存续期间改变游戏的规则。要做到无中生有,就必须要产生能够自我变化的规则:变化改变规则,规则引发后继的变化......

......

读过《失控》我猜测,KK肯定不满足于停留在“接受人类命运全面‘失控’”这一结论,果然,他在2010年又写了一本书《技术想要什么?》(What Technology Wants)。我认为《失控》是提问,《技术》是回答。KK在《技术》一书的开头就回答了他在《失控》中提出的问题:人类渴望通过技术,发明出(invent)我们自身......

(乔布斯辞世前,我就判断这类企业家,有强烈的“救世主”情节。但有一点我没有想通,如果乔氏想当“救世主”,为什么他毕生没有为社会公益捐助过哪怕一美元?......读了KK,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了改变:“就赎”的情节,是人类“前现代社会”的思想产物;现代社会无所谓“就赎”,社会是“自下而上”地自组织进化着的。细微的“差异”是,乔氏如果有“超人类”的情节,也是“创世纪”的"造物主"情节(《旧经》),而不是救世情怀(《新约》)(《旧经》所体现的文化意味,比《新约》与中国及古希腊文化的神话时期更接近,远古社会也更接近于后现代社会;推荐:卡西尔《神话之光与神话之镜》

“下世纪引领风骚的,并非今天人们所说的“硅”《硅纪元》,价值中国总编胡泳),而是生物:老鼠,病毒,基因,生态学,进化,生命......还不准确!下个世纪真正的风流人物肯定是“超生物学”:合成老鼠,电脑病毒,工程基因,工业生态,教导式进化,以及人工生命......”

(二)、作为KK相应概念的对应物,本文将要讨论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文化”等重要的社会概念,都是人类社会为建设自身,而进行的最重大的“人工发明”!——

 互联网与社会结构。“城市的形状,是由道路决定的”尼格罗庞蒂,这说的是“结构决定行为”。技术,正是人类社会的结构(林永青语)。我们不能想象:如果没有电梯的技术,城市的高楼可以建成?同样,作为一种基础性社会通讯技术的互联网,并不只是社会的一项内容,而是整个人类社会赖以构建其上的基础设施。《网络社会的崛起》,曼纽尔-卡斯特)......

一个网络到处都是边界。网络是结构最简单的系统,或者说,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结构。网络能够无限地重组,只有庞大的网状结构,才能包容真正的“生物多样性”。而其它结构——链状、金字塔状、树状、星形等——都无法实现真正的多元化。网络结构在社会中的真实体现,最有可能在社会化的NGO或者商业组织中实现。而且,当以网络结构为结构的组织越来越多的时候,也将自下而上地使政府组织——社会的权威中心——扁平化、和网络化,使政府“变小”。另一方面,分布式、去中心化、虚拟化的网络,与其说是一个“物体”,不如说是一个“过程”。所以,政府和各种权威组织的《权力流散》,都一直在发生中......

网络有自己的逻辑,与"传统思维"格格不入。这种逻辑既是技术的,也是社会的。这种逻辑将迅速且深刻地影响“嵌入”在网络世界中的人类、和人类文化。

金融与经济权力。英国政经学者、国际政治经济学(IPE)学科奠基人苏珊-斯特兰奇(Susan Strange)认为,世界经济的主要权力结构包括:一、安全结构;二、生产结构;三、金融结构;四、知识结构。(估计绝大多数中国的决策者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知识结构”也是最重要的经济权力来源!) 

斯特兰奇认为次一级的权力结构,才包括:一、运输体系;二、贸易体系;三、能源和资源;四、社会福利。(资源、甚至能源都只是次一级的权力结构,这就解释了(1)为什么中国的稀土资源占世界95%以上,却没有定价权!(2)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美国本土能源储备充足,却并不开发!)

法律与政治。法律,是人类学习自然的产物。为了有效地维护人类社会的秩序,人们、包括立法者,都必须向法律这一“人造物”低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哈耶克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称为《自由宪章》(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就有很强的悖论意味。-注2

天赋人权,欧洲文化称为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自然权利源自于古希腊哲学的自然法理论。文艺复兴以来,成为西方法律与政治思想的最重要议题。17-18世纪,荷兰的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思想家,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重要的发展。自然权利,是天赋的、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这成为了限制国家和政府权力的宪法产生的最重要基础。——“国家是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爱因斯坦语录

知识谱系和文化谱系。知识和文化,是人类向大自然学习的全部努力:“知识是改造自然的、可重复的信息,而文化是不同种群在一定规范之上的行为习惯。”(林永青)

在我的词汇中,知识是文化的子集。知识往往说的是“未来的塑造”,而文化往往更关注“今天的生活”。......

。。。未完稿。。。

 

====注解====

注1:生物逻辑的胜利。自然一直在用她的血肉供养着人类。而现在,自然又向我们敞开她的心智,让我们学习她的内在逻辑:自然是我们深刻认识生命系统的主要信息来源。——今天,机械与生命体之间的重叠一年年在增加。“机械”与“生命”这两个词的含义不断延展,直到某一天,所有结构复杂的东西都被看作是机器,而所有能够自维持的机器都被看作是有生命的。除了语义上的变化,还有两种趋势正在发生:(1)人造物表现得越来越像生命体;(2)生命变得越来越工程化。(《失控》,P5-P6)

注2:向我们的创造物低头。向机器中大规模地植入生物逻辑,将使我们满怀敬畏。当人造与天生最终完全终一时,那些由我们制造出来的东西将会具备学生、适应、自我治愈,甚至是进化的能力。(《失控》,P7)——这是一种我们还很难想象的力量。将生命的力量释放到我们的所创造的机器中的同时,所有造物主都必须面对悖论:他们将不再完全拥有、控制自己最得意的创造物。比如,《旧约》中的造物主,不再完全控制自己的创造物——人类!

注3:从量变到质变。数量确实能够带来本质性的改变。一只蜜蜂是浪漫的,一群蜜蜂就是可怕的!一粒沙子,什么也不是,但是一旦堆积了足够多沙子,就会引发一场沙暴!空间里一个孤独的分子,并没有确切的温度,温度被认为是一定数量的分子所有的“群体特征”。尽管温度也是“涌现”出来的特征,但可以被精确地测量到的真实存在。(《失控》,P32)这就是科学界所说的:大量个体和少量个体的重大行为差异。

注4:分布式管理。在加州Palo Alto市,一名DEC公司的工程师曾经向KK演示了分布式计算的优势:他打开装有公司内部计算机网站的机柜门,动作夸张地从里面拔掉了一条电缆。网络的路由却毫不迟疑地绕过了链路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