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长江三峡旅游文化漫谈(十五)


诸葛连弩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这段文字记述了诸葛亮打仗时的三大法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和八阵图。损益,就是增减。说明诸葛亮发明的连弩可根据战场情况决定弩的发射数量。从军事上看,这三者之间有内在关联。连弩是远程武器,木牛流马是运输工具,八阵图是兵法军阵。因此,奉节白帝城景区在开发八阵图旅游文化项目时,应将连弩、木牛流马和八阵图一起开发。

追溯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军事文化,有一个现象令人奇怪:为什么西周王朝分封为上百个诸侯国,却极少出现外族入侵?秦汉之后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却一直无法根除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威胁?我个人认为,根本原因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废除百家,独尊儒术”的愚民政策,导致先秦时期的多元文化和军事思想的消亡。

军队作战必须有火力优势,而不是人数优势。现代战争如此,古代战争也如此。根据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六韬》中的记载:“甲士万人,强弩六千,戟橹二千,矛楯二千。修治攻具,砥砺兵器,巧手三百人。此举兵军用之大数也”。也就是说,一万人应装备强弩六千具。可见古代打仗依靠的是远程火力优势和集体协同作战,而不是像我们在电视剧清宫戏中看到的是依靠个人武功绝技。

春秋时期,军队战斗力最强的是吴起训练出的魏卒子,其作战原则也是依靠强弓劲弩。根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从中可知,吴起选拔魏卒子的要求是极高的,既要身材高大,还要能负重行军。其装备配置是:操十二石的强弩,带矢五十枚,持长戈,配剑,衣三属之甲,赢三日之粮。属者,连也。三属,就是身体上中下三个部分的盔甲相连。

所以,北宋官修的兵书《武经总要》中说:“弩者,中国之劲兵,四夷所畏服也。古者有黄连、百竹、八檐、双弓之号,绞车、擘张、马弩之差,今有叁弓、合蝉、手射、小黄,皆其遗法。若乃射坚及远,争险守隘,怒声劲势,遏冲制突者,非弩不克”。

那么,连弩是不是诸葛亮发明的呢?应该说不是。连弩最早出现于《六韬》,当时称为“绞车连弩”,大概是用机械力量发射的。不过,诸葛亮很可能对古代连弩做了改良和创新。根据《魏氏春秋》记载:“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可见诸葛亮发明的连弩还是很有特点的:一是能增减箭矢;二是箭矢为铁制,长八寸,能飞得更远;三是能连发十支。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死前将连弩的造用方法画成图本传给了姜维。在第一百一十七回,“司马师也来抢关,两边伏弩齐发,一弩发十矢,乃武侯临终时所遗连弩之法也”。说明诸葛连弩在实战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

 
嘉峪关出土的连弩配件,现存大英博物馆


连弩配件上的图案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