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除“腐败文化”是个全民性工程!


拒腐官员被讽假正经?“腐败文化” 该如何铲除?

领导干部真心拒贿,却被人讥为太呆板、假正经;不法商人找关系行贿赂去包工程揽项目,被人羡称为有能力、有门路;一些贪官和不法商人落入法网,被一些人归因为后台不硬、赶上他倒霉等等。在某些人眼里,腐败竟然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这些均是腐败文化的表现。(2012417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法制日报》)

给文化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而只能将其笼统概括为“一种社会现象,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然而对于“腐败文化”来说,我想大抵就是对一些人或者一群人的存在方式所作的概括性描述吧。

其实,现今原本就是一个无处不文化的年代,大到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政治文化,小到官场文化、饮食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等。“腐败文化”的出现,无疑证明了腐败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个别人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模式之中,甚至开始成为社会中一种被个别人接受或默认的价值观。

据媒体报道,江苏睢宁有个名叫孙峰的骗子,先后以帮人调动工作撤销网上追逃令等为由,骗钱骗色,屡屡得手。这个骗子自编的身份有些特殊——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正在狱中服刑的落马贪官的儿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每当他曝出我爸是贪官的猛料时,一些受骗者竟对他青睐有加。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人对贪腐的深恶痛绝只是一种表象而已,而艳羡贪腐、讨好贪腐、渴望贪腐、享受贪腐的便利才是他们真正的内心感受。诚如有人所说,“我们没有腐败不是因为不想腐败,而是因为我们没有腐败的机会和条件而已。”

正是由于人们羡慕腐败、期望腐败、追求腐败的心照不宣和内心认同,才让腐败有了厚实的土壤,让腐败成为了一种人生理想,让“潜规则”大行其道起来。正所谓“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不腐败会吃亏,你腐我也腐”,于是在大家不以贪腐为耻反而以之为荣的“不难白不拿”当中,真心拒贿、以廉正身者反到成为了众人调侃、讥笑、讽刺、排挤、孤立的对象,而贪腐者不仅因为家资殷盛、实力雄厚而获得了一个平步青云的大好前程,还往往因为善于“帮苦救困”而赢得了群众的有口皆碑。所以,腐败文化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日之功而形成的,更不是出自于个别人士、个别群体、个别现象的杰作。

腐败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甚而形成了一种蔚为壮观的腐败文化,这无疑是对中国文明的一种亵渎,更是对中国民主法治的一种嘲笑和颠覆。如何铲除“腐败文化”?我想这是全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进行深思的问题。

一是要强化廉政文化建设,以廉抑腐。“腐败文化”的大行其道主要原因就在于廉政尚未形成一种真正的文化氛围。要强化廉政文化建设,除了要从理论研究、干部教育培训、强化监督管理、加大社会宣传等方面狠下功夫外,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有权即有责、用权必负责、责权相统一的制度和机制,以责任规范和制约权力,对超越权力边界、法定程序滥用权力且造成一定后果者,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时刻提醒责任主体积极主动地接受监督,及时克服错误倾向和问题苗头,从渠道上斩断徇私舞弊、弄权钻营的链条。

二是要引导公民诚信守法,以德拒腐。贪腐本来是一种邪恶,却成了一块臭豆腐干,闻起来臭,吃起来香,都想趋之、为之,无形之中为腐败提供了一种宽容、纵容的土壤。因此要想铲除“腐败文化”,就必须把那些腐败分子挖出来严惩示众,更要下大力气去纠正那种“笑贫不笑贪”的扭曲现象,在全体公民中营造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廉政文化氛围。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重点,大力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准则,切实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高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廉洁、诚信、勤俭、守法等道德观念成为广大群众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使人们把贪腐行为看作一种丑恶避而远之。

三是要增强社会支持,以督治腐。铲除“腐败文化”、构建“廉政文化”仅仅依靠思想道德教育,仅仅依靠个人的自觉性,是不可能有多大的效果的,它还需要有结构性的基础,最重要的是建立一整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群众是反腐信息的重要来源,党员干部的功与过,群众的火眼金睛最能看的到。要使腐败行为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就要广泛开展反腐倡廉形势任务、工作成效宣传,加强反腐倡廉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不容忍腐败和抵制腐败的良好风气,积极鼓励公民检举腐败行为,提高公民监督意识,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对反腐败的信心,激发防腐拒变的斗志。

(李吉明2012421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