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不务正业的背后


  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200多家公司不务正业,用自有资金炒股、投资银行信托理财产品、或委托贷款等业务。表面上看,这样的事情十分可恶,但我们必须看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这些企业有钱却不增加主业投资,而去做金融投资?第二,这样的事情是个别问题,还是普遍问题,如果是普遍问题,那是谁出错了?

  在我看,上市公司作为中国“最优秀”企业群体(至少流动性获得了两条融资腿支撑),它们在不分红的前提下,获得了不错的流动性。这些钱要利弊两方面说: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上市公司没有新投资的情况下,无偿占用了本该分给股东利润,而且胡乱使用这笔资金赢了归自己,亏了归股东,这是典型的企业内部人控制,极大地伤害了股东利益和信心。

  另一方面说,公司拥有足够的流动性,的确也会增加公司的安全程度。当看不好的时候,不急于投资,而一旦形势变化,企业可以立即出手,赢得先机。

  我坚信,所有上市公司都会以第二条理由剥夺股东自行使用资金的权利。如果全体股东愿意这样做,这也许不是一件坏事,但前提是“可以通过理财少赚钱,绝不能乱投资亏掉这笔关乎企业未来的资本”。

  很不幸,就有人在亏。信息披露显示:金陵药业2011年居然操作了323只股票,亏损3475万元,这太过分了吧。2011年,它给股东的分红方案是10派1.5元,总计耗资7560万元,而且它不仅亏散户股东的钱,还敢给社保基金亏钱。这不禁让人又产生疑问,散户对上市公司的约束力很弱,社保基金对上市公司的约束力也没有?不会又是大股东和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猫腻”吧?

  再说,为什么上市公司理财行为突然普遍起来,10%的面积不算小了,而且我敢肯定:如果政策不变,这样的事情在未来会更为普遍。我们说,如果是个别公司的问题,那是监管的问题,是企业不务正业的问题;但如果是普遍情况,那就不是企业的问题,而是制度环境或政策环境的问题。

  其实,这样的现象证明了我们的判断:错误的政策导致实体企业的经济环境日趋恶化。今天看到的报道,央行某官员回答《财经》杂志记者提问时还在强调,一轮人民币升值――紧缩货币并未导致企业大规模破产,他认为企业的适应能力很强。但如何解释上市公司大面积把资金投向理财产品的事情?这难道就是他说的企业“适应能力”?

  事实证明,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利润的增长同比去年已经出现问题――好一点的是涨幅大幅放缓,严重一点的已经是负增长,更严重的是转赢为亏。这证明,中国经济已经在恶性循环当中,这原本是宏观调控之大忌,而我们却屡屡犯忌。

  别再自欺欺人了吧!错误的货币政策已经使中国经济前景变得扑簌迷离,企业拒绝实业投资,将进一步恶化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性”,而政府为了防止“经济失速”,不得不开始新一轮刺激计划,这就是中国经济的现实。

  我们已经发现政府新一轮刺激经济计划的“迹象”,而今天《中国证券报》的一篇报道似乎正在佐证我们的看法。报道称:“种种迹象显示,基础设施投资有望提速。2月底以来,重大建设项目审批速度明显加快,部分高速公路网、机场和轨道交通项目获得集中审批通过,一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项目正在逐步推出。与以往不同,此批项目明显倾向于中西部地区、三农及民生保障项目。”

  面对此情此景,那些“马屁专家”又开始说:“为了稳定经济增长,资金会先行,信贷和财政资金拨付会最先体现,3月份财政支出大增,信贷突破1万亿,让我们初步看到了政策变得更加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