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姓溯源及史脉概述(二)


陈姓的血缘先祖—有虞氏和舜

舜是民间及史学界公认的陈姓祖先,而舜又是典籍记载明确、后世并无疑义的有虞氏部落最重要的一名帝王。继续上溯舜的出身无疑可考证出陈姓更早的血缘先祖,惜因古籍至此记载零乱,以及伪书存疑、字义歧释等诸多原因(如2008年清华大学收藏了一批流散于海外的竹简,经对该批竹简整理考证,确认了四书五经之一、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儒家学派奉为经典、历代统治阶层视为政治教材的《尚书》,为后世伪书),后世史学界对舜的出身争议颇大,观点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种:

1、著名史学家杨宽在《中国上古史导论》中、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及《卜辞通纂》等著述中,均认为古籍中帝舜、帝俊、帝喾为同一人。若然,舜即为黄帝曾孙。

2、《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芒),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舜。按此说法舜为黄帝第九代孙,有虞氏族自然也就是黄帝的后裔。

3、近代史学界则大多认同有虞氏部落非黄帝族之后,而应属东夷族的观点。该主流观点认为:炎黄部族和东夷族是上古构成中华民族的两大部族,炎黄部以兽为图腾,东夷部以鸟为图腾,龙与凤即是该两大部族的各自主图腾。有虞氏起源于北京附近燕山一带,后逐渐南迁到山东地区。至舜时,舜与黄帝族通婚成为尧的女婿,并因此当上东夷——黄帝部落大联盟的酋长,故舜亦被尊为帝。该主流观点主要采信《吕梁碑》载:“舜祖幕。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乔牛,乔牛生瞽叟,瞽叟生舜”,故舜应为幕的后代。该观点还认为,后人将舜误作黄帝后裔的原因出于舜为尧女婿的环节上。因尧舜时期处于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的过渡期,其时普遍存在男子入赘、保留父亲与岳父双姓氏的习惯,入赘的男子必须将女家的祖先当作自己祖先来祭祀。这种残存的母系社会特征,至今仍存在于瑶族等少数民族当中。从中古到现代我国社会都习惯认为“女婿为半子”,而上古的尧舜时代则“女婿为全子”,正因为舜入赘尧家,后人将舜的宗祖关系混误了。

虞幕是距今五千余年时的有虞氏部落始祖,若该主流观点无误,那理所当然亦即为可见史籍的陈姓第一始祖。舜父瞽叟妫姓,说明其掌管或归属于东夷族有虞氏的妫姓部落。妫姓为上古八大姓之一,其部落生活于妫水一带,以该水为姓。《水经注》曰:“历山,妫汭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汭水”。妫水在山西省永济县蒲洲老城南,即今永济西北的涑水。舜的后裔多从妫姓,源由即在于舜本出自妫姓部落。

舜本亦姓妫,后因入赘于尧,自妫姓分出改姓姚。《孟子》载:“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据史学界考证即现今距山东菏泽市不远的姚墟,亦称姚城、洮城。姚墟盛产桃,舜自妫姓部落分出后改姓姚,而其部落又以桃为图腾,估计以此有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就有:“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之载。舜接尧位后励精图治,建都蒲坂(即今山西永济县东三十里的虞乡),国号虞,首创由大臣分工分管的方式管治各大小部族,构建了日后国家管理的雏形。舜治时代是上古中华民族政治、生产(尤其制陶业)、艺术均甚为辉煌的时代。舜老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今湖南宁远县南九疑山上,仍存舜陵。

舜崩后其族人部分留居中原,成为后来商王朝的先祖,而大部分族人则往南、北、东远徙融入周边的部族,不少部落与夏族同化成华夏族主干。

其实我国夏朝之前包括夏朝在内的史载,至今仍未有相关实物出土得以确证,部分史学家甚至怀疑夏朝是否真正存在过。商之前的历史,只不过仅凭后世追记的一些神话传说或近乎神话传说的片断整理而成,故多有时空混乱、人名地名混淆甚至相互矛盾之处,不少观点尚待论证考证,但舜作为陈姓的血缘先祖,则几无疑议。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何光岳聂鑫森合著的《中华姓氏通书》、莞邑文史泰斗杨宝霖副教授《珠玑巷氏族的南迁及其对东莞的开发》及“陈氏宗亲网”等]

声明:转载或引用博文内容须经本博主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