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


  上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伴随这一进程的,既有大多数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又有欧盟及其它地区的一体化趋势。在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社会排斥和社会冲突依然严重。为了消除这些现象,促进人类发展,世界各国领导人在2000年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商定了一套时限为15年的目标和指标。在这一背景下,各国政府和地区性组织因地制宜,提出了重点各异的发展目标,并据此制定各自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例如,2000年,欧盟开始实施社会融合进程(Social Inclusion Process),在此框架下其成员国通过开放式协作法(Open Method of Coordination)进行合作(Atkinson,2009)。2004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并制定了与此相呼应的“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和谐社会”的提法一经发表,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和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纷纷给予解读(俞可平,2005;冷溶主编,2007)。不同学科的学者虽然视角各异,但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第一,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存在着诸多社会矛盾与冲突;第二,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理念包含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第三,为了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维护公平正义着手,改进社会经济制度并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迄今,绝大多数研究的重点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