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董事长楼继伟谈创新


  节选于《楼继伟在中投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酒会上的致辞》

  2010年11月8日



  在创新方面,党中央在2006年就提出了在力争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政策目标。当我国的增长模式逐步由要素驱动过渡到创新驱动,长期增长的持续性就得到保证。过去十几年,与外向型经济结构相关,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主要是通过对国外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来实现的。外国直接投资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国内企业或者与外企合资,或者与跨国公司合作成为其全球生产链中的一环,掌握了新技术和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生产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这样的创新主要还是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以国外市场为目标的。当我们步入中等收入社会,国内市场的扩张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时,我们一方面在加强对国外大企业的先进技术进行模仿学习的同时,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本土企业通过创新创造出服务于中国市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产品、新服务以及新的经营组织方式。

  这样的一种本土创新并不必然要求是原始的独创性的创新。原始创新需要以长期的大规模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为前提,在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还不具备实现大量原始创新的条件。发展中国家的很多创新是通过创新生产方式和流程,以更低的成本来生产发达国家已有的产品,使这些产品或服务更适合于本国以及其他处于类似收入水平的国家的市场。这就是所谓的“节俭式创新”(Frugal Innovation),典型例子是印度Tata公司生产的2200美元的Nano轿车(Economist, 2010)。中国的一些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等也是实现这类创新的成功案例。创新需要高的固定成本,具有溢出效应并具有高风险,因而垄断、外部性、协调失灵、信息不对称等典型的“市场失灵”也会在创新过程中出现。市场并不能自动地产生足够的创新活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并不是说政府应该直接投入一些大的项目。政府不应代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而是应该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基础设施环境,发挥引导和推动作用,如通过普及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各种信息文化的自由交流、改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从目前的环境来看,两方面的政策环境对于促进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个方面是改善金融环境。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它需要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来分担这些分险。中小企业往往是创新的主体,而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是一个长期存在但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这大大限制了一些有创新能力的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抑制了整个社会的创新潜能的发挥。中国需要发展类似于国外的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homes banking),它们接触了解中小企业情况,尽职调查成本低,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基本的融资。由于这些金融机构规模小,国家需要帮助提供清算以及再融资等方面的支持。风险投资是创新型企业和重大创新活动的催化剂和孵化器,它不仅提供了创新所必需的资金,也为创新活动的市场化提供了知识和技能上的转移。风险投资的发展,需要一个发达有效的股票市场,以保证其可以退出并实现收益。显然,我们在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方面,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以完善和提高,才能起到对创新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第二个方面是竞争环境。前面已经说过,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往往是由新进入的企业,而不是由现存的企业来提供的。因此,实现创新需要一个好的竞争环境,保证企业的自由进入和退出。中国的一些基础性上游行业和服务业部门存在较多的行政性垄断和管制壁垒。此外,还有一些地区性的和针对不同所有制的进入壁垒。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制定一套综合的国家竞争政策框架,以保证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潜力的发挥,保证整体经济的长久活力!